“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急着为兴趣贴标签。你可以从一个你真正关心的议题出发,看看不同学科是如何切入它的。”
“比如,关于“个人意识”这个议题,你可以试着去阅读关于’自我‘的哲学论文、关于’身份认同‘的社会学研究,再看看心理学是怎么解释’自我意识‘形成的。在交叉的观察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更偏向哪种思维方式。”
“所谓选择,其实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逐步靠近。你允许自己不确定,反而能走得更远。”
他笑着望向她:“不知道梨亚同学,满不满意这个答案?”
Lia点头:“非常感谢您的回答,对我很有启发。”
不仅仅是在专业选择上——这更象是一种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
在她总是匆忙着做无数计划与选择的人生里,第一次有人告诉她:允许不确定,是一种能力。
后续其他人的提问,她似乎是入了耳、又有一部分恍惚着滑了过去。等到散场的时候,她的脑子里都还是方才郑教授的那一番话。
“本来我真没指望这个商谈会能讲点什么有用的,”夏青一边蹦跳着走在前头,一边开心地说,“反正听完也不会直接提高成绩,但没想到请来的老师们都这么厉害,我感觉我脑子一下子变清晰了!”
“所以你有想好之后的学科方向了吗?”Lia笑着问。
“虽然还没有很明确吧,但我至少现在知道自己对工科和社会科学都不感兴趣啦。”
“啊???——”
Lia差点笑出声。
真是出乎意料的答案。
“理工科的东西我是一贯不喜欢的。”夏青理直气壮,“至于人嘛——”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是不知道要怎么表达。
“反正就是,我对那些抽象的理论兴趣不大。我更关心我和别人之间具体的交往怎么样。”她摊摊手,语气轻松地总结。
能从交往中给予他人能量,也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那就足够了。
Lia失笑。
这倒是很符合夏青的性格,她有一种奇异的亲和力,总能很快拉近和他人的距离。
比如眼下走在二人身旁的“小俞”。
虽然一开始是Lia带着他一起自习的,但也不过两三次,夏青就已经和他熟稔了起来。
俞承浩话少,但对“小俞”这个称呼倒也没有表示反对,大概是接受了。
此刻,他安静地走在一旁,听着她们俩的对话。露出的半张脸引得周围的同学频频侧目。
“那这样排除下来,也没剩几个了。”Lia笑着总结。
“对啊,我回去再对着专业目录研究研究,问题不大!”夏青兴奋地摇着脑袋。
三人很快走到校门口。
夏青回家的方向不同,和两人道别后便独自去了公交站台。
Lia的公寓离学校不远,走路不过二十分钟,如果不赶时间,她通常都选择步行回家。
“走回去吗?”她抬头看了眼俞承浩,轻声问道。
二人住处离得不远,正好可以一起回去。
“嗯。”他点点头。
夜色渐凉,道路两侧,昏黄的路灯在二人身后拖出长长的影子。
街角的摊位前,卖鱼饼和炒年糕的姨母正忙着打包。她的生意因为临近初冬反而更好了,一旁还站着几个学生等着点单。
“所以,你有什么想法吗?”沉默片刻,Lia起了话头。
“没有。”俞承浩想了想,淡声回答。
Lia愣了一下。
她原以为他虽然沉默,但多半也有自己的倾向,没想到会是一个如此干脆的“没有”。
“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他解释,“我已经有工作了。”
Lia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