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州行宫中。
“启禀王上,如今江西的均田诸事,已经完成。江西降官有七成的人愿意举家迁往西方。另外三成,或者年纪老迈,或者文弱不堪长途跋涉,愿意归于故里,为大王安善子民。这是名单,请王上御览!”
这是陈韡第二次觐见赵朔了。
当初他改旗易帜后,曾经率江西十七名主要文武官员,觐见过赵朔。
赵朔给他们都封了官,并且派汉军正蓝旗三个万户随他们入江西,进行均田诸事。
如今,江西大体消化完毕,赵朔又正好驻在九江,直接招陈韡来九江述职。
“很好。”
赵朔接过那份名单几眼,放在御案上,道:“江西是大省,我仅派了三个万户过去,你就能在两个月内完成均田,真是足见才干了。”
陈韡赶紧躬身道:“主要是王上威名所致,地方官员配合,臣才能幸不辱命。”
“坐,不需那么拘谨。”
在宋朝,自从赵匡胤“撤椅”之事之后,宰相就没有汉唐时在皇帝面前“坐而论道”的权力了。
但赵朔没有那么多规矩,除了见面时的叩拜之外,还是允许重臣坐着回话的。
他从几案上拿起一封书信来,道:“这次招你来江州,除了让你述职之外,还是有件事情想问问你。你先看看这封信,是世子写给我的。”
“是。”
陈韡接过那封信,仔细看了一遍后面色微变,再次站起来跪倒在地,道:“臣斗胆妄言,此事万万不可啊!”
赵朔道:“有何不可?”
“世子意欲以不惜埃及叙利亚百万性命,修建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臣以为万万不可。秦始皇一统天下,修阿房宫,修万里长城,天下皆反。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的前车之鉴,更是殷鉴不远。王上,不可不慎啊!”
赵朔却微微摇头,道:“本王却不这么认为。陈韡你想,如果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以华夏百姓为根基,南抓百越人,北俘匈奴人修他的万里长城和阿房宫,六国子民会不会反?隋炀帝在华夏元气充足时征高丽,以高丽百万百姓修京杭大运河,百姓又会不会反呢”
“这……”
陈韡还真被问住了。
是啊,秦人能够崛起,是因为特有的军功爵制。但扫平六国如此大功,将士们得分出多少土地田宅?得让多少华夏子民为奴隶,才能满足将士们的胃口?
秦始皇还真下不了狠手。
没办法,秦始皇只能赖账,把五十万精兵猛将调离中原,打发去开拓岭南了。
对华夏百姓怀柔没关系,但你别让这些精兵去种地啊!
更别在六国百姓人心未附的情况下,大规模征发百姓建庞大的工程啊!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天下皆反,五十万精兵也对秦国没了效忠之心,秦国不亡简直没天理。
那换个思路呢?
如果秦始皇不用这些精兵猛去开拓岭南,只是让他们征服岭南,去征服匈奴呢?
以百越和匈奴人的资财,满足这些骄兵悍将的胃口。让这些掳掠的奴隶,去修建长城和什么阿房宫,又有什么问题?
还有隋炀帝,先把高句丽征服了,再用高丽奴隶修京杭大运河多好!
百姓们吃饱了撑的造反?
有着灭高丽的武功,那些世家大族又能翻过天来?
想着想着,陈韡脑袋中仿佛一道闪电划过,豁然开朗。
他再次叩首,道:“臣方才出言无状,实在是愚钝之极,未能明白王上和世子的深意。现在我明白了,这天下的无数异族,实在是上天赐予我华夏的资粮。以异族的资财,养我华夏的虎狼之师。以异族之民力,建我国华夏之基业,才是华夏永兴之道!”
赵朔点头道“你能这样想,非常好。以后,要多将这番道理对外言讲,让他们明白,本王愿与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将寰宇握在手中。能跟上我的步伐的,能力强的未必不能封侯拜相。就是能力弱的,也可得个富裕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