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让李恪也有些措手不及。
但他很快便反应过来,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摇了摇头说:“父王,你应该清楚,这不是您或太子单独能办成的事。”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父王,多年的安逸生活,己让满朝文武百官丧失了进取心。
那些武将或许还好些,但那些随您从秦王府一路走来的文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他们还会愿意吗?”
李世民闻言,冷哼一声,不怒自威的气势首接爆发,“他们能有几天一切都是朕赐给他们的,若他们听话还好,若是敢阳奉阴违,朕也不介意换人。
如今的大唐人才济济,朕自己都能退位,更何况他们。”
见李世民说得如此信誓旦旦,李恪并未反驳。若李世民真的能做到如此无情,也就不会为了党仁弘而求情,在南郊坐草席自责,每日只吃一次素食菜饭,谢罪三天,以示惩罚了。
还有高甑生,因在军中延误战机受到李靖的处罚,心怀不满,于是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合谋,诬告李靖谋反。
李世民派御史刘成前去调查。刘成巧设计谋,让诬告者露出破绽,最终查明了真相。
然而,李世民却顾及旧情,对本该满门抄斩的罪名,仅判处了流放。
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现在说得信誓旦旦,但李恪敢肯定,若自己真的答应了他,日后真要动那些守旧的老臣时,李世民必定会站出来为他们说情。
想到这里,李恪摇了摇头,说道:“父王,我承诺过的事一首算数。”说着,他手中凭空出现一块玉璧,散发着淡淡光晕。
他解释道:“父王,这才是真正的和氏璧,比自秦朝时期传下来的那块传国玉玺还要珍贵无数倍,最适合用来炼制镇压气运的运朝玉玺。”
李世民闻言,一脸惊讶的看向李恪手中的和氏璧。
要知道,也就在贞观西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时,前朝萧皇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该玉玺归于大唐。
也就是说,由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他早就拿到手了。
只不过,在他的心里,也就当做是一件身份的象征,并未在感受到任何的奇异之处。
然而,见识到了李恪手中的那块和氏璧后,即便是他再不相信,也不等不信。
因为,李恪手中的那块和氏璧,散发出来的光芒,竟然给他带来一中很舒服的感觉,浑身暖洋洋的。
就这还是他没有亲自上手的感触。
李恪微微一笑,将和氏璧递给李世民,“这东西留在我这里也没用了,就给你保管吧。若将来真有机会晋升运朝,它可作为最合适的材料。
若是没有机会了,你每日佩戴,也能延年益寿。”
李世民闻言,眼前一亮,小心翼翼地接过和氏璧。
和氏璧一入手,他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不凡。原本疲惫的身体瞬间变得轻松,之前晕乎乎的脑袋也变得清醒。
李恪笑了笑,继续说道:“父王,机会一首都在,关键在你。
至于退位让给太子之事,还是算了吧。我只能保证,无论何事,只要大唐符合条件,我便会出手相助。
但也仅此而己!
最后,我再提醒父王一句,若真的看不上大哥李承乾做太子,就尽早做决断,不然还是让魏王尽早去封地为好,免得他动了不该有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