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好能活活气死,再不济气个半死也行。
虽然冯英华盼着他争得大位,盼着他给自己两个家人平反,但是自从祁桓造反后,冯英华冷眼旁观,发现他压根没有提拔冯家
的意思,更莫说救冯家于水火了。
明明只要他愿意,冯家就能获救,要知道当初冯家衰败有一半原因都出在他身上,若是个有良心的,何须她来提醒?可祁桓就是不出手,纳妾倒是一个接着一个纳,给支持他的富商豪强不知许了多少承诺。冯英华也看明白了,祁桓只在意对他有用的人,失势的那些,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自然也不必放在心上,指望祁桓,还不如指望指望自己。
安宁的离开,给了冯英华不少启发。
祁桓派了这么多人守着,依旧看不住一个弱女子,可见那些士兵们都是废物。倘若她离开,可不像安宁这样蠢,盘缠首饰一应不拿,一副要将自己活活饿死在外面的架势。
冯英华要走,必定是奔着搬空祁桓家底去的。
祁桓一如冯英华所盼,直接气得吐了一口血,旧疾未愈,又添新伤。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通通都要跟他作对。
宋陵与他不睦也就罢了,安宁又是为了什么?
是,他后院的女眷确实多了点,但那不过是为了争夺皇位所选的权宜之计。他既然答应了安宁要一生一世一双人,便不会后悔。等到即位之后,他自会将这些女眷遣返。
不过是暂时受些委屈,这算得了什么?从前他们在冷宫中所受的委屈还少吗,如今只要稍稍忍耐一些罢了,她怎么就不愿意为自己妥协?
祁桓埋怨安宁善妒,埋怨安宁不识大体更埋怨过安宁对自己的情谊不过如此,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人肯定是要寻回来的,祁桓单独派了几十人去找,他这边暂时挪不开更多的人手,一切都得等到他攻入长安再说。
蜀国的援军来得及时。
亏得燕国从前与他们置换了领地,否则蜀国还要从燕国借道,到时候两边面上更不好看。如今他们从自家的地盘溜进了齐国,又因为南边这些地方早已经被祁桓占领,一路畅通无阻,且也没有遇见过燕国。
前来带兵的是蜀国的二皇子,他倒是对自家人行军顺遂有过疑惑,甚至觉得燕国那边似乎刻意避让着他们一样,自始至终都没有阻拦过。
虽然他们跟燕国的确是盟友,事先已约定好了不会干预燕国与祁桓的纠纷,但是燕国这样大度,是否太奇怪了?
燕国皇帝对他们就这么放心吗?
只是都已经快到长安了,想这些也无用处,蜀国眼馋齐国那些富裕的领土已经许久了,这个仗,他们必须掺和。
蜀国的到来给了祁桓不少助益,士兵们本来因为久攻不下已经有所懈怠,如今蜀国人一到,倒是让他们又精神起来。
在自家的地盘上,总不至于还不如蜀国人骁勇吧?
蜀国人也算见识到了火炮。
虽说那玩意儿的弹药制作麻烦得很,费时费力又费钱,用上半天就得歇上好几日,但不得不说确实威力巨大。
京畿一带那么多守军,在火炮的攻势下都显得那么无力。
这日战后,蜀国二皇子听祁桓又在催促弹药,弹药的生产速度比不上他们攻城的速度,实在是叫人恼火。
弹药充足的时候,他们这边几乎所向披靡,可火炮跟不上的时候,伤亡便有些惨痛了。
京畿一带的城墙都加固过,朝廷的精锐都在此处驻守,兵器、粮草、药材都不缺,倘若他们死守城池,一心要跟祁桓耗,祁桓还真耗不起。
毕竟他身后的富商大贾们远不足以跟朝廷抗衡,他收笼的那些物资总有用尽的那一刻。
蜀国二皇子却默默地庆幸起来,还好这东西并不是没有缺点,若是能无穷无尽地开炮,祁桓打完京畿一带之后,恐怕就要将火炮对准蜀国了。蜀国如此趁火打劫,他不信祁桓心里没有怨气。
不过话又说回来,祁桓手中的残次品都已经如此厉害,那燕国的火炮威力如何,二皇子想都不敢想。
京畿失守已是早晚的事,这阵子齐国大皇子顶着压力一直在守城,在蜀国那群狗东西加入之后,他们所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了。
兵力每日都被大量消耗,纵使他们这边不算太缺兵员,却也不能这样一直消磨下去。大皇子每日都要着人打听燕国的动向,得知燕国还没有到,大皇子都想破口大骂了。
一开始他是相信燕国有难处,相信是祁桓不顾一切拦着了对方,但是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就连蜀国都来了,燕国却还在跟祁桓的部分兵力酣战。
这像话吗?
大皇子忍无可忍的叫人带了话质问宋陵。
大皇子虽然有求于人,遣词用句都斟酌过,可宋陵依旧听出了他的怒火。
看来齐国朝廷这边的伤亡都是不小,再打下去就怕是要到崩溃的边缘了。
这可不行,宋陵不能眼睁睁看着祁桓真坐上皇位。
反正都已经拖了这么久,该是时候下场了,宋陵命余晋元等人全力进攻,尽快支援京畿一带。
宋陵一声令下,前线反应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