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独《四郎探母》,十五年后,他在公主的帮助下,去见了母亲一面。
母子感怀一门忠烈惨死,母亲问的那句“我的儿今何在”,道尽了老母亲的心酸与无奈……
最终,母亲把儿子放回了敌营。
母子自此天涯永隔,却也成全了儿子的余生和顺。
两军对阵中,母亲、妻子、丈夫、儿子,俱让自己生而为“人”的一面,盖过了“敌”与“我”的阵营立场,因而在许多人看来,政治极为不正确。
《四郎探母》一剧自诞生起,争议极大、褒贬不一,在建国后还一度禁演,甚至改编为杨四郎见母亲时、带去了敌军地图,这是后话。
然而,无论是骂是夸,没人能否认这部剧的艺术高度。杨家将题材的剧目众多,这一部,却得以流传了下来——
有人情人心、与人性之刻画,亦因而动人。
隔墙这鬼,将这“在”字,唱得凄怆动人,听得让人心中为之一痛。
要不是铁链太沉,我差点就为鬼鬼拍起了手。
然而陆小蝶听着,却只摇摇头:“凄惨有余、而苍劲不足。”
她沉声道:“佘太君何许人也?将门虎女,巾帼英豪,一人带起了杨门女将,这一段虽唱的是她母子之情,可若是一味只唱得惨,便失之俗气。”
陆小蝶说着,居然示范起来:“以悲唱悲,便失之做作。她越是深明大义,唱起母子私情时,才越显其情之悲。故你这个‘在’字,需有劲道,才能衬出其母之情。”
这话倒是没错,杨家将的故事所以动人,也正因其家国情怀。大背景下的小人生,才显出苍生的沉重与无奈……
此时隔壁的鬼,果然调整声息,又来了一句:“我的儿今何在……”
这个“在”字,唱的是地动山摇,几乎从地底、直穿入云,而那云中,又直坠下母子分别之情,不再是一个母亲的私心,又仍是一个母亲的私心……
眼泪是廉价的,难得的是肃然涤荡之情。
我不由赞叹陆小蝶的水平,也赞叹这鬼的学习能力,以及——
真的吗?
地窖氧气即将耗尽,我在赏析一人一鬼唱戏?
而我眼前的陆小蝶,却听了这句,终于微微点头。
她嘴角扬起一抹淡然的笑,有些怀念、亦有些凄然。
末了,她赞叹着、轻轻道了一句:
“经年不见,你功力见长了。”
“什么?!”
我震惊不已:这意思,陆小蝶与这鬼认识?
接着,我们眼前的墙面,开始产生摇晃。如同一场魔术一般,这堵墙、缓缓的整面往下降去。
地窖中憋闷的热气,渐渐散去。而外头清凉的空气,飞快的透进来。
如一缕缕的清风,吹出我一阵阵的舒爽。呼吸真是奢侈品——当你差点失去它。
终于,整面墙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