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片碱性土的底下,在这些丁香花的掩护中,除了这条暗道,到底还有什么?
还是那个答案——我的地窖。
我也才醒觉:卫三原为我安排的宅子,就在哈同花园隔壁,这必然不是一个巧合。
哈同花园,占地巨大,而地处幽静。张家小路,留出了巨大的地底空间。
我们的地窖,若是用来装红酒,为何要修到二十米的深处?
而以这个年代的标准、耗巨资建立的空调系统,是为了做什么?
空调——空气调节——
恒温、恒湿。
那些一个个被放入暗道中的箱子,装着什么?
幽静、恒温、恒湿、地底深处、碱性土壤……
为了掩盖,在上面建立民居,在入口栽种树木。
这一切,都在指向一个答案:
在南方建立军火库。
“你果然聪慧过人。”
我说完我的推断后,卫三原点了点头。
他微笑着,肯定了我的猜想:
“此处要贮藏的,正是军火。”
军火和炸药,有交集,却不完全等同。
载淦想陷害革命党人时,用扔炸药的方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清朝时,为了防止民间叛乱,对枪支弹药等军火的管控极严。
而炸药可以自己diy,所以暗杀的时代,也是扔炸药的时代。不少革命党人,都在日本学过做炸药,在中国的民间,一水儿都是志士仁人,在研究炸药制法。
然而,要武力革命,怎能没有火力?
革命党人的武器,来自于自制、缴获、赠与、以及购买。
要暗杀,diy自制,是主要途径,所以载淦想栽赃,用了这一招。
但土制炸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很多炸药不能做到稳定,有时晃动稍微激烈,就先炸了,伤了不少自己人。
尤其,当面临革命时,不容有失,此时,购买军火,就成为革命党武器最主要的来源。
但军火,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如前所述,清朝时,因为起义暴动不断,政府对民间持枪管制极严,所以,要弄到大批军火,只有一个路子——
此时,卫三原对我娓娓道来:“此次周转海外,终购得一批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