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如一日推动的进口替代政策,已经将巴西带入了茫茫无际的沼泽,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封闭环境,令巴西国内的生产性行业技术水平严重落后,根本实现不了出口创汇的目标。
而原材料的出口,受国际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巨大,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又在持续下滑。
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巴西外汇储备的日渐枯竭,毕竟限制进口不等于什么都不进口,尤其是巴西的工业技术落后,很多工业成品中都要采用到国外进口的零部件,这就更增大了外汇储备的损耗度。
外汇储备的来源枯竭,便意味着巴西利亚必须持续的对外举债,于是财政赤字、外债激增的局面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边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一大诱因。
再有,高关税、低进口配额的进口替代政策,本质上就是对国内消费者利益的牺牲。
举个夸张点的例子说明,那就是同样的10万美元,在开放型经济政策的条件下能买一辆德国原产的好车,而经过高关税的作用,同样的一款车到了巴西就得卖到40万美元。
于是那些只有10万美元购车款的巴西人,就只能花这10万美元买一辆国产的破车开着跑了。
那么这个买车的消费者承受的损失被谁拿走了呢?
毫无疑问,被巴西国内的汽车生产商拿走了,因为在开放型经济政策的条件下,这辆破车可能连一千美元都不值。
在这个环节上,又出现了一个贫富差距拉大的诱因。
另外,因为有关税壁垒的保护,那些国内的生产者在赢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往往不会将富裕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革、设备更新或是扩大再生产上。
那么这些钱他们会拿来干什么?
毫无疑问,投机是个最好的方向。
没有扩大再生产的缓解,就没办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它直接意味着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与投机的盛行,直接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断档,失去工作的人会越来越穷,投机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而大量投机的热钱在流通领域四处翻滚,与此相呼应的却是经济发展的日益萎缩。
如果一个国家走到了这一步,还不出现通货膨胀的话,那只能说上帝爱死这个国家了。
可惜的是,上帝给予巴西的爱,并不比祂给予索马里的爱更多,于是乎,巴西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李再安看来,巴西有近两亿人口,有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工业化进程的良好积淀,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够抛弃旧有的进口替代经济政策,代之以更积极、更广泛的、更能够融入世界的外向型经济政策,这个国家的重新崛起并不是一个梦想。
但遗憾的是,对于一个国家来,经济政策的调整不像是换一个口味的咖啡那么简单,这个过程中,牵涉到了太多的利益集团。
那些享受着既得利益、希望能够继续维持现状的资本势力,占据着这个国家的主流舆论,甚至可以说是绑架了这个国家的政治,任何触动他们利益的改革,都势必会遭到他们的阻挠。
其实在李再安眼里,如今巴西的境况与前世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情况非常类似,只不过两国的政体并不相同。
而且当年的中国存在着一位强权人物,他能够多次废立总书记、能够在首都血腥镇压政敌、能够在南方发表一番讲话、就让各方势力闭上嘴……巴西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强人。
综合各方面来看,在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之后崛起的新兴国家里,几乎都走了一条由内向型经济起步,通过进口替代为本国发展工业化创造条件,而后再转为外向型经济,尤其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这条道路按照中国的说法,就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后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深入剖析,就是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植,在进口替代阶段打造一批富裕人群。
当然了,所谓先富带后富,那就纯粹是瞎扯淡了,哪国的资本家会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花的?
能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辅之以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限制、社会慈善等手段,化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盘活整个社会经济面,这就已经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巴西在这个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就停步不前了,而中国则顺利的走完了前半段,至于后半段……李再安前世2012年死的时候,并没看到太多的成果,高速发展的经济背后,那都是一堆堆惊人的烂摊子!
如果无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一旦将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失业率升高,房地产泡沫破裂,各种经济问题都会爆发出来……
如今的巴西,从客观上来说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结合前世的所知,李再安很清楚,这场改革需要一个节点式的人物出现,而这个节点式的人物,又将改变一大批人的命运。
在这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腾挪中,李再安不知道自己最终会收益些什么,但他却明白自己现在应该去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