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为变法我视死如归精校 > 第250章 到底该不该杀王小仙(第2页)

第250章 到底该不该杀王小仙(第2页)

江宁公闻之,仅回一句:

**“若周公能保成王十年平安,我愿效之。至于身后骂名,自有青史评说。”**

***

秋风吹起,东京迎来第一场科举改革试点。

“西北童生籍”首批三十人入京应试,考场设于国子监偏院,试题由翰林院与工部共拟,除传统诗赋外,增考“水利策论”“边贸算术”“律法判例”三科。主考官陈恪亲自主持,严禁请托舞弊,当场拆封弥封卷,公开唱名录取。

放榜之日,二十三人上榜,其中十七人为混血或庶民出身,最年幼者仅十四岁。民间轰动,酒楼茶肆争相议论:“原来读书真能改命!”

而落榜者亦无闹事,反倒有人自发组织“补习社”,请上榜者授课,每晚灯火通明。

阿塔名列第二,被授“从九品待诏”,派往户部学习账务稽核。他接到任命那晚,独自登上胡杨林碑亭,对着星空磕了三个头。他知道,这是王阿娘教给他的世界正在兑现承诺??努力有用。

***

宫中,昭儿已满七岁。

赵顼正式下诏,将其录入宗室玉牒,赐名“赵昭”,但暂不立为太子,仅称“皇长子”,待遇依“择贤法”试行条例执行。每逢朔望,两府大臣与御史台代表齐聚文德殿,听取翰林院汇报其德行、学业、体能三项考评,并提出建议。此制前所未闻,却被悄然接受,因谁也无法否认:这孩子确实在进步。

他学会了克制脾气,在争执中先听他人说完;他主动为受伤的小太监包扎伤口;他在一次骑射比赛中输给一名宗室旁支少年后,当众拱手道:“兄长技艺更高,我当勤练。”

江宁公得知,欣慰之余,却在日记中写道:

**“德行非天生,乃环境所塑。若非王氏三年温情浇灌,此子恐早被权力扭曲。故变法之基,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被温柔对待。”**

然而,暗流从未停歇。

某夜,一名宫女试图潜入皇子寝宫,手持毒药,自称“奉太后遗命,清君侧”。幸被值夜太监听见动静,及时擒获。审讯中,女子痛哭不止,供出幕后指使者竟是梁太后昔日贴身女官,现居冷宫,仍暗通外界。

江宁公下令彻查,顺藤摸瓜,竟发现一条隐秘渠道:通过宫中洗衣妇传递信件,联络西夏旧贵族,计划在明年春祭时发动政变,趁皇帝率百官谒陵之际,劫持赵昭,送至辽境。

赵顼震怒,欲株连九族。江宁公劝阻:“杀一人易,安天下难。今证据确凿者不过七人,其余牵连者多为无知妇孺。若大开杀戒,反助敌造势,称我滥刑诛忠。”

最终,主犯斩首,从犯流放岭南,其余一律赦免,并由礼部发布告示:

**“朝廷只问是非,不究出身。凡悔过自新者,皆为赤子。”**

此举大得人心。连曾在酒肆骂过“宋狗篡国”的老铁匠,也主动交出私藏的党项兵符,说:“我家孙子在念书,我不想他将来背上骂名。”

***

三年又半,春风再临。

赵昭奉旨巡视西北,名义为“体察民情”,实则是江宁公推动的“储君实践”计划第一步。车队浩荡西行,沿途所见,皆与宫中描述不同:百姓脸上有了笑意,市集货物丰盈,学堂朗朗书声不断,铁轨如龙穿行荒漠。

抵达兴庆府那日,全城出迎。

赵昭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忽然问道:“王阿娘住在哪里?”

随行官员一愣,答曰:“南城赐宅,距此三里。”

他当即下令:“备马,我要去见她。”

王小仙正在院中晒药。听到通报,手中陶罐差点落地。她整整衣襟,快步迎出。

两人相见,一时无言。

赵昭仰头看着她,眼神清澈,像极了当年在宫墙外抓阳光的孩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