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若曦提出的“收集国民日常溢散能量”的精妙构想,迅速被提交至神都最高研究院进行紧急论证。经过诸位能量学权威与阵法宗师的反复推演计算,并结合《人皇战魂录》那超越人智的庞大算力进行模拟,最终被证实具备极高的理论可行性与实践价值。一套被命名为“万民贡献阵”的庞大辅助能量收集体系被迅速设计出来,其设计图首接源自《战魂录》的优化推演,并作为一项关乎国本的重要国策,以最高优先级和效率推行全国。
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但这次是为了建设。工部所属的“灵阵司”再次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行动力与组织效率。无数经过紧急培训的技术人员与低阶修士,携带着标准化的阵盘核心、特制导能材料以及详细的安装图谱,如同撒开的网,奔赴帝国各州郡县,乃至人口聚集的大型村落与重要工矿区域。
他们在原有的军魂柱光辉照耀范围内、城镇的中心广场、热闹的集市区、人员密集的大型工坊、广阔的农田聚集区,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始小心翼翼地铺设一种简化版的小型阵法节点。
这些节点仅有磨盘大小,以青金石为基,铭刻的纹路相对九鼎大阵而言简单了无数倍,其核心功能并非攻击或防御,而是具备一种极其精微、近乎天然的感应与汇聚能力,专门针对生灵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溢散出的那丝生物能量与微弱的精神波动。它们通过预先埋设的灵线接入地脉,并最终与覆盖全国的、现成的军魂柱网络相连,如同参天巨树根系上生长的无数细微根须和菌丝网络,负责从最广泛、最基础的层面,汲取那些以往被完全浪费掉的“养分”。
朝廷旋即颁布正式告示,并由各地官员、乡绅乃至学堂先生组成宣讲队,深入乡里坊间,用最朴实的语言耐心向百姓解释这项新举措。
“乡亲们,此非强征,非是新增劳役,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善举!”
“尔等日常劳作生活,举手投足间自然溢散之力,汇入守护大阵,增强的是咱们自家的屏障,最终还会化作灵雨反哺回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凡贡献显著者,帝国绝不吝赏!一切由《人皇战魂录》自动记录,赐予‘贡献点’,凭此点可于各地新设的‘官兑坊’内,兑换实用的修炼丹药、基础功法秘籍、良种农具、乃至布匹盐茶等日常所需!”
尽管解释得十分详尽,推行之初仍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阻力与不解。部分百姓心存疑虑,担心这是变相的征税或是会吸取他们的精气。但当第一批敢于尝试的百姓,怀着忐忑的心情,在那些新设立的节点附近照常耕作、休息或闲谈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非但没有任何不适或损失,反而因为身处节点自然形成的、极其微弱的聚合能量场中,感到精神格外舒缓,身体疲劳恢复得更快,甚至有些低阶修士感觉修炼时,周围的天地灵气都似乎比别处活跃了那么一丝。更重要的是,他们怀中那枚与军魂柱网络相连的身份玉牌上,真的开始闪烁起微光,上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数字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跳动增加,那便是“贡献点”!
切身的良好感受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迅速如同春风化雨,消融了人们心中的疑虑与隔阂。
很快,一种新的、积极的社会风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悄然流行起来。农夫们更愿意在田埂边特意设立的节点旁歇脚喝茶,工匠们习惯在工坊内新安装的节点下专注劳作,低阶修士们发现虽在节点附近修炼对突破无大用,但积攒贡献点的效率却比别处高上不少,就连老人们也喜欢在傍晚时分,不约而同地聚在村口大树下的节点周围拉家常、下棋……
亿万黎民百姓,每一个体那微不足道、平日白白消散于天地间的溢散能量,此刻如同无数条涓涓细流、莹莹微光,通过遍布全国城乡的无数个小型节点,被高效而温柔地汲取、汇聚,最终沿着地脉与军魂柱网络,源源不断地汇入帝国那宏大的能量循环主网络之中,成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能量补充渠道。
最高研究院内,巨大的监测法阵光幕之上,代表帝国整体能量输入的数据流发生了肉眼可见的、令人振奋的变化!那条代表基础能量输入的粗壮主曲线,其来源构成不再是单纯依赖国运自然增长和地脉输出,此刻在它的下方,赫然多出了一条虽然每一条分支都细微如发、但总量却极其庞大且稳定异常的新能量流!这条由亿万人点滴贡献、日积月累汇聚而成的“民力之河”,有效地补充了循环体系的底层输入,虽然其瞬间强度占比仍不是最大,但其无时无刻不在的稳定性与近乎无限的持续性,却成为了整个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石!
所有修为高深者都能隐约感觉到,天空中那层透明的、守护着帝国的九鼎大阵光幕,其流转似乎变得更加圆融稳固了一丝,少了几分最初的“虚浮感”。而“全民共享”降下的灵能雨露,也似乎比以前更加均匀、细腻和顺畅,惠及的范围也隐约有了扩大的趋势。
然而,随着“贡献点”制度日益深入人心,参与民众越来越多,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开始逐渐浮现。
田间地头,开始有农夫抱怨:“我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耕作十个时辰,流下的汗水比河水还多,为何这贡献点增长的速度,却还不如隔壁老王头只是在节点下打坐冥想两个时辰来得快?这计量之法,怕是不公!”
城镇的“官兑坊”前,有人拿着玉牌皱眉:“这贡献点听着好听,攒起来也不易,可到底能换些什么实惠?稍好些的丹药总是缺货,基础功法我又早己用不上,难道辛辛苦苦攒下点数,最终只能换些寻常米粮布匹?未免有些鸡肋。”
酒馆茶肆之中,亦不乏窃窃私语:“说得天花乱坠,谁知这贡献点背后究竟如何计算?朝廷莫不是画了一张大饼,变着法儿让咱们老百姓白出力,最终解释权还都在他们手上?”
支持者虽众,但这些质疑与抱怨之声也开始出现,虽未成主流,却不容忽视。如何制定一套更公平、合理、能体现不同劳动价值差异的贡献计量标准?如何建立一个品类丰富、价格透明、兑换便捷、真正具有吸引力和实用价值的贡献点兑换体系,让其成为激励而非鸡肋?又如何完善监督机制,防止基层官吏在节点维护、点数记录乃至兑换物资时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和作弊行为?
这一系列由“万民贡献阵”衍生出的、关乎社会公平与制度信任的新课题,迅速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成为了亟待朝廷智慧解决的、更为复杂的政事,沉甸甸地摆上了宰相府与相关各部衙的案头。
“贡献点”这把新添的柴火,虽为帝国的能量炉灶注入了新的、持续的活力,却也带来了需要朝堂诸公小心掌控、以免灼伤民心火焰的新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