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文化统一那“书同文、语同音”的有形的目标,以及经济统一那“币同制”的看得见的龙币,“信仰统一”的推进,则显得更为抽象、深邃,乃至举步维艰。其核心首要之务,并非强行拆除旧有庙宇,而在于确立一个能被帝国疆域内亿兆子民从心底接受、并能承载起整个民族精神与未来的核心象征。这需要的不是行政命令的粗涉,而是历史的回溯、文化的提炼与精神的共鸣。
皇家藏书阁的最深处,平日罕有人至的幽静被打破,尘封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竹简、玉册、皮卷被一一小心翼翼地请出。礼部尚书亲自在此督阵,他召集了帝国最为博学、堪称活化石的史学大儒、数位精通各地古老传说和部落祭祀仪轨的民俗学者,甚至还有几位精神力异常、能够模糊感应并与《战魂录》中零星上古记载产生共鸣的魂修。他们的任务,堪称大海捞针——从浩如烟海、甚至时常互相矛盾的神话碎片、地方志异、古老歌谣中,剥离出关于人族文明起源的共同记忆与基因烙印,为“华夏祖神”这一概念寻找坚实的历史锚点与令人信服的精神依归。
巨大的长条书案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古老载体,学者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凝神沉思。
“《山海古纪》残卷有载:‘有神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使民告别蛮荒;‘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佑民得以安居;‘神农氏尝百草,播百谷’,解民疾病饥馑……此等记载,或许并非特指某一位具体神祇或祖先,更像是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文明伟大历程的集体象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捻须沉吟,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错,”另一位专注于地方传说的学者补充道,“纵观帝国南北,多个古老部落的传承史诗中,皆有一个共通点:对‘龙’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一位教导‘农耕’、掌管‘雨水’的庇护者形象的模糊记忆,虽在各地说法名号各异,或为‘句芒’,或为‘应龙’,但其核心功绩——赐予生机、守护繁衍,却有惊人的相通之处。”
一位闭目感应许久的魂修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空灵:“《战魂录》反馈的信息虽破碎模糊,如同雾里看花,但其指向性却异常明确——它指引我们望向一个更为久远、超越了现有文字记载的时空,那里有一个所有青阳子民血脉与文化共同的源头。其精神内核,可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包容、以及‘守护家园’的不屈。”
经过无数次的争论、考证、提炼与精神感应,一个逐渐清晰、立体且富有包容性的形象被勾勒出来:“华夏祖神”并非特指某一位具体的神祇或人格化的祖先,而是所有在漫长岁月长河中,为人族文明开辟道路、奠定生存基石、抵御自然与外界灾祸的先贤、英烈、智慧者们集体精神的高度凝聚与象征!祂代表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意志,是勇毅、智慧、开拓、坚韧与守护等一切美好品格的集合体,是文明之火最初的点燃者与永恒的传承者。
在礼部正堂举行的最高级别议事会议上,关于如何最终定义并阐释“祖神”的讨论正在进行。气氛庄重而严肃。
“陛下,诸位同僚,”一位主持此次考据整合工作的老学士,代表着学术团队陈述结论,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臣等以为,‘祖神’之真正意义,在于其高度的象征性与精神性。我等所要确立并引导万民祭拜的,绝非冰冷的泥塑木雕,而是那种自远古以来便流淌在我等人族血脉中的开创精神与守护意志!其首要目的,在于凝聚‘同为青阳人,共护青阳土’的至高认同感,而非引发对某一具体偶像的盲目崇拜或排他性信仰。唯有如此,方能在帝国广阔的疆域内实现兼容并蓄,最大程度地减少来自地方和宗族的本能抵触。”
林浩端坐于上首,静静地听着这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汇报,眼中露出深思的神色。这个方向完全符合他的预期与要求。信仰,对于如今的青阳而言,需要的是一种向内凝聚力量、激发共同意志的纽带,而非向外制造分裂、挑起无谓争端的导火索。
此时,一首安静旁听,宛如空谷幽兰般存在的姚若曦,轻声开口。她的声音柔和似水,却带着一种生命本身固有的、坚韧而强大的力量感:“尚书大人,诸位先生。请允许若曦从生命传承的角度赘言一二。”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她身上。
“一个种族,若拥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和文明认同,其整个种群的意志便会更加凝聚,宛如溪流汇入江河,最终奔涌入海。”她缓缓说道,眼眸中仿佛有绿色的生命光华流转,“这不仅关乎信念之力的强弱,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至血脉深处,引发不可思议的共鸣。一个强大而统一的种族意志,或许……能在整个族群面临生存危机之时,激发出超越个体极限的集体潜能,甚至……能在漫长的时光中,引导整个族群的生命层次,向着更适应严峻环境、更加强大的方向,实现缓慢而持续的进化。‘祖神’信仰,便是凝聚这份种族意志、指引进化方向的最好旗帜与核心。”
她的话语,从一个更为玄妙、却关乎帝国种族长远生存与进化潜力的角度,深刻地阐明了信仰统一所带来的潜在巨大利益,超越了简单的精神慰藉范畴。这让在场原本更侧重于历史和礼法的文臣学者们神色更加肃然,仿佛看到了一幅更为宏伟壮阔的蓝图。
林浩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礼部尚书身上,做出了决断:“考据清晰,意义明确,方向正确。便以此为基础,正式确立‘华夏祖神’为我青阳帝朝之最高精神象征与文明旗帜。其核心教义,定为‘敬天法祖、开拓自强、守护家国、延续文明’西句。礼部即刻以此为核心,牵头编纂《祖神纪略》与《英灵颂》,详细阐述其精神内涵,并重点记录近世以来为国捐躯之英烈事迹,将他们具体、鲜活的形象与功绩,纳入祖神庇护之‘英灵’体系进行祭祀,使信仰有凭有据,有血有肉,可感可触!”
“臣,遵旨!”礼部尚书深吸一口气,躬身领命。但在他低头的瞬间,眉宇间的凝重之色并未散去,反而更深了。
真正的难题,随之赤裸裸地摆在面前。一位参与编撰工作的老儒面露极大的难色,他代表着最现实的困境,颤声开口道:“陛下,方案虽好,理论虽高,然……‘祖神’之形象终究过于抽象宏大,如同云端之月,可见而难触。如何能让遍布帝国、教育程度不一、甚至许多目不识丁的亿万百姓,尤其是那些只认村头土地神、河边河伯、自家祖灵的地方民众,真正理解、认同并最终接受这种精神象征?此其一难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即便理解,又如何能确保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各级官吏和宣讲人员不会为了省事或出于惯性,将‘祖神’具体化为新的偶像进行崇拜,与我等‘重精神、轻偶像’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何能真正取代那些早己深入日常生活、与百姓具体福祉(如求雨、治病、保平安、祈丰收)紧密挂钩的地方信仰?若新信仰不能展现‘实效’,恐怕难以深入人心啊。”
如何将高度凝练的精神象征,转化为可被广泛接受、能深入日常生活的具体信仰实践,并在这场无形却至关重要的信仰之争中赢得民心,成为了横亘在“帝朝计划”面前的又一道巨大而幽深的难关。礼部尚书手捧谕令,感到肩上的压力前所未有地沉重,仿佛扛着一座无形的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