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下次回来再跟你说。”
而后刘季改名刘邦,衣锦还乡,又跟萧何谈起太子,且不止一次,每次回沛县都要聊。
“这次又有什么新的议论?”
“我他*的发现,他竟然是真的仁德。”刘邦骂骂咧咧地惊叹。
“我记得很清楚,你之前说他虚假。”萧何指出。
“不是,他,他连他自己都骗!你能想象吗?怎么会有人骗自己呢?”
“你头上有虱子吗?在那挠。”萧何无动于衷,“我想象不出来,你给我举个事例如何?”
“这事不太好说,你以后就知道了。我向太子举荐了你。”
萧何讶异而不解:“我以为你知道,我更喜欢待在沛县。”
“你只是不喜欢秦国的风气,但我猜,你会喜欢太子的,去看看,干不下去再装病辞官,多大点事儿。”
于是萧何就到了咸阳,不远不近地听闻着关于太子的一切事情。
在廷尉府见过几次,叙过几次话,都与秦律相关。
廷尉特地嘱咐:“太子有王上的许可,会常来调阅案牍,从前封存的案卷也能拆开重审,务必仔细,不要留下错漏。”
太子喜欢秦律吗?
不,萧何确定,太子不喜欢,非常不喜欢。但太子觉得自己有必要了解律法,所以就耗费日久,把秦律了解得十分透彻。
光看太子来廷尉府来得这么勤,不知情的人可能真的会以为他对律法很感兴趣。
萧何就这样观察着他,直至今日。
“……为了大义的名声,拿自己做局吗?”萧何问得更危险了。
“无论如何我这也只能叫‘入局’,不能叫‘做局’吧?受伤害的人必须要是彻头彻尾的清白无辜,一点污点都没有,否则便不算受害吗?”
李世民平静地反问,“因为我可能预料到了巫女会动手,我便有罪吗?”
“臣非此意。”萧何狱吏出身,对律法与道德,有他自己独到的认知,并不会苛求。他是楚人,却在秦国为官,也自有考量。
像他这样有能力又有思想的人,自然有自己的追求,不愿意浑浑噩噩过一生,那么,寻求一个可以让自己实现追求的主君,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很多人一辈子也遇不到,就此蹉跎;更惨的是遇人不淑,死在昏君手里。
萧何隔镜观太子,观了太久,却想摸透,他到底是个何样的人,值不值得追随。
“臣只是想知道,太子到底是如何想的?”
这关乎到萧何会不会选择太子。良禽择木而栖,他正在择。
“我离开咸阳之前,就想过可能会遭遇刺杀或报复,因为楚人——你也是楚人,你很了解,楚人多故土难离,因循守旧,抱团聚众,排外内斗,酗酒享乐……”
萧何默默地点了点头,当了那么多年狱吏,他跟多少难缠的流氓及犯罪分子打过交道,可太清楚了。
“燕赵虽刚烈,但都不及楚国难缠,因为大秦的国策,对楚国那些贵族来说,无异于剥皮抽骨,是伤害极大的。所以,我去攻楚,有可能面临某些人的报复。”
“既如此,太子又何必去呢?”萧何问。
“你为均输官,还需要我解释吗?”李世民微微而笑,“你应该很容易就能算出来,我上战场,能为秦国的兵力、劳役、委积减少多少损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