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确定性让亦嘉感到有些不安,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告诉自己,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他曾经努力过,尝试过。他的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自己真心付出,就一定不会有遗憾。即使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努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无论这封信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他都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个月的艰苦淬炼终于届满,亦嘉与任局及县委办等人员携带总结报告,急速返回县里,并让县委办的同志将此份报告呈报至组织部。
然后回到单位,初入建行门口,副行长快步上前,轻拍亦嘉肩膀,动容道:“小黄,好样的!你在信中描述的寒夜宣讲、跋涉山路的艰辛,深深打动了我们。你在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深山,住在村委会,自炊自食,步行入户,却以坚韧扛起社教重任,我们既心疼又敬佩!行里第一时间宣读你的信,大家深受鼓舞。行务会决定派我专程前往探望,因年底事务繁忙未能成行,深表歉意。你受苦了,但这份磨砺锤炼了你的意志,成为全行榜样!今日见你归来,虽风尘仆仆却眼神坚定,衷心祝贺你——实践考验过关,成长更上层楼!”
闻此,亦嘉胸中激荡难平——那深山寒夜的孤灯,村民灶前的促膝,竟化作行内同仁心间的薪火。他垂首浅笑,眼底映着山峦般的坚毅:此行风雪,终成淬剑之火;前路迢迢,自当负芒而行。
“如此,基层淬炼是政治生涯的必修课,这份磨砺终将化作你人生的勋章。”行长闻声踱步而来,眉宇间舒展出慈父般的笑意,目光如炬,饱含期许。他轻拍亦嘉肩头,那力道似裹挟着千钧嘱托,引其步入行长室。室内陈设简素而雅致:橡木办公桌泛着温润光泽,书架上经济学典籍与遒劲书法相映成趣,墙间悬挂的“笃行致远”墨宝更添沉静之气。
行长示意落座,亲自提起紫砂壶,热水倾注入杯,袅袅茶香裹着暖意氤氲升腾,仿佛将山间的清寒都化作了暖春的絮语。
“总结报告已递交组织部了?”行长落座后,目光灼灼地望向亦嘉。
亦嘉挺直脊背立于桌前,嗓音清朗:“正是,那凝聚着数月社教的心血,自当郑重呈报。”
“嗯,好,”行长笑意渐深,语带关切:“你是否在总结报告的文末签上名字?”
“这……”亦嘉微怔,眉间浮起一丝困惑,“社教组成员名单确有列名,报告由县委办同志执笔呈递,流程细节……我的确没有注意。”他喉头微动,心下暗自踟蹰:那密密麻麻的名单中,究竟谁执笔、谁署名,当时只觉是程序流程需要这么做,现在才感觉疏忽大意了。
行长眉梢微扬,轻叹一声:“你未署名?亦未留底稿?”他搁下茶杯,语重心长道:“以后一定要谨记,此类报告一定要亲笔签名,复印归档留存。这不仅是履职的凭证,更是你政治生涯的基石啊!”言罢,他目光如潭水深邃,望向窗外流动的街景,缓缓道:“全行只有你亲历此番淬炼,社教乃政治使命,这份履历于你未来,恰似山间竹笋——初时深埋泥土,待得春雨浸润,终将拔节凌云。”语落,他复又展颜,笑意如暖阳融化霜雪:“现在明白,当初遣你去参加社教的深意了?”
“谢领导栽培!我一定加倍努力,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亦嘉胸中激荡如潮,眼眶骤热,滚烫的泪珠在睫羽间颤动,险些滚落。他猛然转身,似要将这翻涌的情绪强咽入喉——前阵子乡下的日日夜夜倏然掠过脑海:泥泞山径上扛着物资的踉跄身影,村民灶前促膝长谈的烟火气,为疏通销路熬至深夜的孤灯……那些困顿与坚持,此刻在行长的肯定中,竟都化作胸腔里灼热的勋章。他深吸一口气,挺直脊梁,恭声问道:“行长还有其他的指示吗?要不,我先回所里上班。”
“别忙着上班。先回家休息一天,后天再来上班。”行长慈祥地答道,并拍了拍亦嘉的肩膀。
“谢谢行长,那我先回家了。”出行长室,走廊上碰上保卫科长陈凡,他笑哈哈道:“恭喜你,社教回来了!”
“有什么好恭喜的,到乡下受苦受累。”亦嘉故作潇洒轻描淡写回道,同时和陈凡对视了一眼,两人会心一笑。
“你小子得了便宜还卖乖!”陈凡白了眼,轻声说道:“行务会上已经确定你为积极分子,行长特别交待我好好带你。”
“积极分子是啥意思?”亦嘉不禁傻傻问道,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学校里没学过吧?”陈凡讥笑道,“你大学里的入党申请书我都看到过了。”陈凡清瘦身材,中等个子,平头浓眉,眼睛乌黑。
他双手置后,横了一眼亦嘉,接着说:“既然不明白,我来普及一下相关知识。积极分子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党组织发现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人,会重点培养他们成为党组织成员。经过半年的考察,如果党组织集体讨论通过,就可以转为预备党员。再经过一年的考察期,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就会成为正式党员。现在我们行里的党员数量有限,连退休的老雷算上,也就六七个人。各部门的负责人基本上都需要党员来担任,所以说,这对你来说可不是一般的殊荣啊!”
陈凡有五年党龄了,这在县行里已经是老党员了。他曾在部队担任连长,因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回地方后,入党较早受到了重用。行长指定他带亦嘉进步,这不仅是一种荣幸,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显示了对他的高度信任和培养。
亦嘉得知后激动不已,喜悦如潮水涌来,他明白这三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是自己坚强的意识与炽热的情怀,克服严寒与恶劣环境坚持参与社教换来的荣耀时刻,眼眶一热,颤声道:“谢谢,非常感谢,我今后一定更加努力,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你就偷着乐吧!前途无量还不懂得感恩!”陈凡拍拍亦嘉的肩膀,挥手道:“快回家看看老婆吧。”
亦嘉回到家中,小莹问:“社教任务完成了?现在不用再去吧?”
“下阶段还没开始,应该不会这么快去的。”
“在家便好,那贷款之事……何时能再贷些?爸说厂里资金周转不灵,能否贷五万元?三万元太少,且每月末还、月初贷,折腾得人心烦。”小莹的嗓音裹着期盼,如细针轻刺耳膜。
亦嘉漫不经心应着“再想法子”,心头却似压了千斤寒铁,愧疚与惶然如藤蔓缠绕。他刚从行里回来,怀揣着被定为积极分子的欣喜,本欲与妻子分享行长期许的青云之路,却不料被这催贷的絮语截断了话头。胜利的喜悦尚未绽开,便已蔫在喉间,化作无声的叹息。
他深知贷款之事如悬顶之剑,可妻子的眼眸里盛着对娘家的殷切,他又如何忍心拒绝?矛盾如蚁噬心:一边是组织垂青的荣光,一边是血脉相连的牵绊。单位本有分配房,可丈母娘那句“女儿,定要住家里,妈放心不下”如钉入木,小莹的笑语“住家里方便”更似柔网缚身。那时亦嘉懵懂古训“女婿不住丈母家”的忌讳,只道阖家团圆便是暖。如今才知道,这屋檐下的温馨,竟悄然成了他自毁前程的泥沼。
挪用公款的那一刻,他如坠冰窖。指尖触碰公款时,冷汗浸透掌心,明知是背叛信任的深渊,是断送前程的毒酒,可妻子的哀求、丈母娘的殷盼、小厂的濒危……千般重量压垮了理智的堤坝。他闭目屏息,将罪恶的凭证塞进抽屉,仿佛这样便能掩住良心的呜咽。他痴盼能如补天般悄然弥合漏洞,却不知,那窟窿早已在暗处无声溃烂。
三个月后,东窗事发。他辜负了组织的青眼,辜负了所有殷切的期许,更亲手斩断了那条铺满阳光的仕途。惆怅离建行时,他如被剥去魂魄的躯壳,悔恨的毒液蚀骨噬心。好单位的门在他身后轰然关闭,再难开启。他懂了,那错误不仅焚毁了他的职业,更将家庭、尊严与人际的纽带烧成焦灰,永难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