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指标要求,它的屈服强度必须超过1800兆帕,同时,在每分钟五十次的高频循环冲击下,疲劳寿命不能低于一百万次。”
“而最关键的,是它的断裂韧性,必须保持在120兆帕·米12以上。”
“白杨所长,您是材料领域的行家,应该明白。强度、疲劳寿命、韧性,这三个指标在传统的金属材料学理论里,是典型的‘不可能三角’。”
“我们为了提高强度,添加了大量的合金元素,进行了复杂的淬火热处理,结果钢材的韧性急剧下降,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别说一百万次冲击,可能几万次就直接崩断了。”
“反过来,我们想办法增加韧性,比如通过退火来消除内应力,细化晶粒,但强度和抗疲劳性就远远达不到要求。”
“我们试了上百种配方,从马氏体时效钢到贝氏体钢,能想到的路都走了,可始终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苛刻的条件。就像一堵墙,横在了我们面前,怎么也绕不过去。”
李振国和孙建华两位院士也在一旁补充着各种实验数据和失败的尝试,脸上的表情充满了无奈和疲惫。
白杨静静地听着,手里拿着那份沉甸甸的报告,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王德忠院士沙哑的讲述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周长明和三位院士的目光,全都聚焦在白杨的脸上,观察着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然而,白杨的脸上,始终是一片平静。
他看得很快,那份凝聚了上百名专家半年心血的报告,在他手中飞速地翻过。
几分钟后,当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了那张汇总了所有失败数据的最终图表时,他的手指在图表上那个代表“不可能三角”的空白区域,轻轻地点了点。
然后,他合上了报告。
三位院士的心,也跟着这一下,猛地提到了嗓子眼。
来了,要宣判结果了。
他们既希望听到奇迹,又害怕听到和他们自己一样的结论——此路不通。
白杨没有立刻说话,他闭上眼睛,手指在沙发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似乎在进行着某种极为复杂的计算和推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周长明端着茶杯,稳如泰山,但他微微眯起的眼睛,也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终于,白杨睁开了眼睛。
“周长官,王老。”他开口了,声音不大:“这个问题,说难,确实很难。以常规的合金设计理论和热处理工艺来看,的确是一个死结。”
听到前半句,三位院士的心猛地一沉。
果然……连白杨也觉得是死结吗?
然而,白杨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如遭雷击,瞬间从地狱升到了天堂。
“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它也并不复杂。”
白杨站起身,将那份报告放到茶几上,对着四人说道:“理论说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几位,请跟我来。”
说罢,他便迈开步子,径直朝办公室外走去。
四人愣了一下,随即立刻起身,快步跟了上去。
走出办公楼,白杨没有走向那些看起来规模宏大的厂房,而是带着他们拐进了旁边一栋毫不起眼的辅楼。
这栋楼的安保措施,比主楼更加严密。
门口同样有士兵站岗,进入大门后,是一条长长的、一尘不染的白色走廊。
走廊两侧,是一扇扇厚重的金属门,门上只有编号,没有任何标识。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臭氧和金属混合的气味。
这里安静得有些过分,只能听到众人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回响。
白杨在走廊尽头的一扇门前停下,这扇门上标注着“M-03”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