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心中微微一动,他看了一眼周围,果然发现了一些变化。
来的时候,车队只有一辆伏尔加和几辆东风卡车。
而现在,车队的前后,多了两辆挂着军牌的212吉普,车窗里能看到钢盔的轮廓和军人冷峻的脸。
更远处,几辆看似普通的“上海”牌轿车,不远不近地缀着,看似毫不相干,却始终保持在能够随时策应的位置。
他知道,这是石振宏口中的“暗哨”。
这份胜利果实,不仅甘甜,而且沉重。
“我明白了,谢谢石副部长。”白杨郑重地说道。
“应该我们谢谢你。”石振宏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后续有任何需要,直接给我打电话。”
白杨不再多言,转身上了那辆熟悉的伏尔加。
车门“砰”地一声关上,车队缓缓启动,比来时更加庞大、也更加肃穆地驶出了总参三号中心的大门。
……
归途的车流中。
白杨靠在后座上,闭着眼睛,却没有休息。
他的大脑依旧在高速运转。
初步数据是喜人的,但那只是一个宏观的“结果”。
他现在要思考的,是“过程”和“原因”。
GT-25000燃气轮机为什么能超越设计航速?
是我们的材料工艺进步了,还是流体力学的设计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正面效应?
这个“超越”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再压榨,会不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海之星”雷达的锁定速度提升了30%,这简直是奇迹。
究竟是吴老他们设计的全新滤波算法起了决定性作用,还是我们从罗马尼亚换来的那批高纯度锗晶体管,在硬件层面上带来了质的飞跃?
如果是前者,这个算法模型能不能应用到其他型号的雷达上?
如果是后者,那我们自己的半导体工业,什么时候才能稳定地产出同样性能的元器件?
还有船体结构的3%应力冗余,这看似是好事,但在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军工设计中,任何一点“浪费”都值得警惕。
这3%的冗余,意味着在下一艘052D的建造中,或许可以通过优化结构,节省下数吨甚至数十吨的特种钢材。
而这些节省下来的资源,又可以投入到更关键的系统上去。
一个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盘旋、碰撞、分解、重组。
这才是他作为总设计师、作为研究所所长,真正需要去掌控的核心。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固化成新的标准、新的流程、新的设计规范。
这,才是真正的“由弱到强”。
不仅仅是一艘战舰的强大,而是一个国家整个工业体系、科研体系的螺旋式上升。
……
当车队驶入研究所的大门时,时间已经是下午了。
留守所里的人早已等候在办公楼前,看到车队安然返回,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不需要白杨再多做吩咐,各个小组的负责人已经开始指挥自己的组员,将一箱箱数据和设备,小心翼翼地运往位于地下三层的保密数据中心。
那里,有着更强大的计算机,更完善的分析设备,以及……绝对安全的环境。
技术人员们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们知道,接下来,将是一场艰苦卓绝,但又充满了价值的“数据攻坚战”。
白杨没有跟着去数据中心,他将现场指挥权交给了几位经验丰富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