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带着雷达组的三十多号人一走进来,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
靠墙的一侧,堆放着上百个银色的金属箱子。箱子上用红漆喷着“052D海试数据-雷达-绝密”的字样。
这就是“海之星”相控阵雷达在三个月的海试中,产生的所有原始数据!
“组长,这……这得有多少数据啊?”年轻的技术员小马倒吸一口凉气。
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此刻眼中却放着光,他快步上前,像抚摸情人一样,轻轻地抚摸着一个金属箱的外壳,喃喃道:“宝贝啊……全都是宝贝!”
“别感慨了。”白杨的声音打破了他的陶醉,“所有人,按预案分组。一组负责数据转录,把磁带和纸带上的原始信号转换成可分析的数字格式。”
“二组负责数据校验,确保转录过程没有失真。”
“三组负责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初步的特征筛选。开始行动!”
“是!”
一声令下,雷达组的成员们立刻扑向了那些数据。
他们熟练地打开金属箱,取出一盘盘沉重的磁带,小心翼翼地装上驱动器。
随着操作员按下启动按钮,磁带开始飞速旋转,一串串代表着战舰“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的数据,开始涌入分析中心的计算机系统。
同样的场景,也在其他几个机房同步上演。
动力组的成员们,正围着一台巨大的行式打印机。
打印机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宽大的纸张上打印出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曲线。
那是GT-25000燃气轮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包括转速、温度、压力、振动……每一项都多达上百个子参数。
船体结构组则更为“原始”一些。
他们不仅要分析数据,还要直接检查从船上拆下来的应力测试仪。
几位工程师戴着手套,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仪器刻度盘上用特殊墨水标记的峰值指针,然后将读数一笔一划地记录在专用的表格上。
整个三号分析中心,在这一刻,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只有机器的轰鸣声、打印机的嘶吼声、键盘的敲击声,以及人们偶尔低声交流的指令声。
白杨没有待在任何一个固定的地方。
他在动力组的打印机前驻足,拿起一张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油墨味的报表,目光迅速扫过。
“第72小时,高海况,全功率输出模式下,二号燃气轮机第八级压气机的温度有一个0。5%的异常跳动,查一下当时的海况日志,看看是不是吸入了含盐量过高的水雾。”
“是!”动力组长李工立刻应道,马上安排人去核对。
他走到船体结构组,指着一张手绘的应力分布图:“11号龙骨的应力数据,比我们模拟的要低了3%,把材料的屈服强度数据和焊接工艺记录调出来,我要知道这个冗余是怎么来的。”
“明白!”
他出现在雷达主分析厅,看着示波器上一道被放大了数百倍的信号波形:“这个杂波峰值,频率很特殊,不像是海浪反射。查一下测试时间点的卫星过顶记录,看看是不是有国外的侦察卫星信号干扰。”
“好的所长!”
他就像这台巨大分析机器的中央处理器,不断地发现问题,发出指令,修正方向。
他的大脑,仿佛与整个数据分析系统连接在了一起,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