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笔尖在纸上画出了一个全新的燃烧室进气道截面。
那是一个极其怪异,违反常规设计思路的非对称渐变曲面。
“改变这里的曲率,用非对称设计,引导主气流,将激波‘推’到下游,让它在进入核心燃烧区之前,就因为多次反射而耗散掉能量。”
“同时,在这里,”他又画了一个小小的结构,“增加一个亥姆霍兹共振腔,利用声学原理,吸收掉特定频率的压力脉动。”
唰唰唰——
铅笔在纸上划过,留下一行行简洁而精准的算式,和几个看似潦草却无比精确的结构草图。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做完这一切,白杨将草稿纸轻轻推到两人面前。
“按照这个思路去重新设计进气道,做一个1:1的模型,再去吹风洞。问题应该就解决了。”
他的语气,平淡得就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徐卫国和江望川,却如同被施了定身法,死死地盯着那张薄薄的草稿纸。
徐卫国是总工艺师,虽然不懂最前沿的理论,但工程经验丰富。
他看不懂那些深奥的公式,但他能看懂那个全新的结构设计。
他能想象到,这个设计一旦实现,将会对整个发动机的气流组织,产生怎样颠覆性的影响。
而江望川,这位涡扇发动机领域的青年专家,此刻已经完全呆滞了。
他的大脑,正在被白杨提出的那个全新理论风暴般地席卷。
激波反射……周期性压力涡流……非对称引导……亥姆霍兹共振腔……
每一个词,都像一道闪电,劈开他脑中长久以来的迷雾!
他们团队上百名专家,耗费了三个月,查阅了无数国外资料,进行了无数次失败的试验,始终在燃烧的迷宫里打转。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倾听和五分钟的计算,就从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角度,釜底抽薪,直指核心!
那张草稿纸上的东西,不是一个模糊的方向,而是一个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可以直接用于下一步设计的完整解决方案!
“这……这怎么可能……”江望川拿起那张纸,手指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
他看着纸上那个优美而致命的非对称曲面设计,看着那个用于声学吸波的共振腔结构,喃喃自语,“鬼才……这简直是鬼才的设计!不,这是神来之笔!我们……我们怎么就没人想到呢……”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白杨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狂热的崇拜。
这已经不是技术水平高低的问题了。
这是维度上的碾压!
他们还在二维的平面上苦苦摸索,而白杨,已经站在了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空间,俯视着全部的真相。
徐卫国也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看着眼前这个平静如水的年轻人,内心翻江倒海。
他终于明白,周部长为什么说,这里能解决问题。
他也终于明白,这个看似普通的研究所,为什么需要如此夸张的安保级别。
因为这里面坐着的,不是一个人。
是一个足以改变**工业进程的“最终兵器”!
“白……白所长……”徐卫国站起身,对着白杨,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代表二机部,代表蓉城所几百名同志,谢谢您!”
这一躬,发自肺腑。
眼前这张薄薄的纸,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的项目,更是为国家的一款主力战机,赢得了至少两年以上的宝贵时间!这份功劳,大到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