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家和海军关系更密切。
石川神鹤话锋一转,道:“望月兄,看过《菊与刀》了吗?”
望月佐木道:“自然看了,大洋彼岸的那片土地,即便如今时局动荡,仍有这般俊才。此书如明镜,照见了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看清的自己,可谓一针见血。”
石川神鹤道:“我接到那边传来的消息,陆军高层震怒于此书对“大和魂”的亵渎,已秘密派遣一队比壑忍出去。”
“又是暗杀?”望月佐木的眼睛骤然一眯,语气带着几分不悦,“就为一位普通学者?比壑忍的大头领在谋划什么,什么时候和陆军走得这么近了?”
石川神鹤道:“谁知道这位“鬼眼”有什么打算。”
比壑山忍众的这一代大头领名为“鬼一法眼”,真名无人知晓,也有人称其为“鬼眼”。
比壑山的忍众不同于东瀛内的一般异人组织,他们曾遭到过背叛,已经百余年没有动作。
因此比壑忍只听大头领的话,拿效忠天皇那一套指挥不了这群人。
忍头“鬼一法眼”如今还在比壑山上,没有进入华夏境内。
可现在陆军高层却可以直接派遣一队比壑忍众背后之意,由不得两人不深思。
尤其是石川神鹤,他们一直想要摧毁的妖刀蛭丸,可就是在比壑忍手里。
就是不知道这一代的魔人会是谁?
说实话,虽然《菊与刀》这本书不是东瀛人写的,让他有点遗憾,可是石川神鹤对其中内容非常欣赏,让他知己而克己。
尤其是这个书名,石川神鹤更是喜欢。
菊与刀——菊之优雅,在于直面风霜、静默绽放。刀之尊严,在于出鞘为理、归鞘为仁。
如果这位太渊先生是东瀛人就好了!
金华城北有片好去处,唤作双龙洞。
洞下石板路磨得溜光,路两旁支着一溜小摊。
卖香火的摊子前摆着金灿灿的元宝蜡烛,卖吃食的摊子飘着葱花面、豆腐脑的香气,还有挑着担子卖梨糖的小贩,手里的小锣敲得“叮叮”响,热闹得很。
在这一片烟火气里,有个卦摊格外扎眼,摊主唤作“荀半仙”。
看着三四十岁年纪,瘦得像根晒透的芦苇秆,偏生裹着一件宽大的青布袍子,风一吹,袍子鼓荡,人却纹丝不动,活像个挂在竹竿上的布口袋,倒有几分“仙风道骨”。
眼皮总是耷拉着,似睡非睡。
面前摆一破旧卦摊,一块破布上写着“铁口直断”四个大字。
字倒写的有种飘逸感。
为什么叫“半仙”?
这就要说到当今的风气了。
现在流行“两个半”的典故。
不管是做学问的、行医的,还是耍把式、算命的只要感觉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高度够了,评价同代英才,爱说只有“两个半人”。
两个半人懂清史,两个半人懂正骨,两个半人懂打仗,两个半人懂西洋画云云。
说这话的人很骄傲,那半个人很倒霉。
被人说成半懂不懂,还不如不说。
搁在民国前,人还讲究点含蓄,不好意思把人说成“半个”,要夸自己,就说“古来第三人”。
比如,太史公司马迁,就说自己是孔子、吕不韦之后的“写史第三人”,传的是治天下之法。
古来第三,便是当世第一,如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