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亭侯有多大 > 第三十一章 偃月刀映世间冤(第1页)

第三十一章 偃月刀映世间冤(第1页)

望乡台的石桌积了层薄霜,李斯攥着炭笔的手冻得发僵。刚写完"苛政猛于虎"五个字,炭尖突然断裂,在竹简上拖出道歪斜的墨痕,像极了阳间流民冻裂的脚掌。

"李丞相,歇会儿吧。"守台的老鬼差递过碗温水,碗沿豁了个口,"今儿风大,阳间的冤气都飘过来了,写下去怕是要伤着心神。"

话音未落,一阵金铁交鸣之声从忘川河畔传来,只见一道赤红身影踏雾而来,绿袍上的青龙纹路在阴风中翻涌,偃月刀拖地而行,划出串串火星。

"关某路过,听闻此处尽是冤魂泣血?"关羽声如洪钟,丹凤眼扫过望乡台前黑压压的亡魂,"某在玉泉山受香火,闻地府有不平事,特来一看。"

李斯起身拱手:"云长公来得正好。这些竹简上,皆是阳间未雪之冤。"

一、刀光破狱

关羽俯身看向破洞,阳间牢狱里,白发老妪正用头撞墙,额角的血染红了粗布囚衣。旁边的孟秀才魂魄哭得几乎透明:"那是我娘!就因我写了句朱门酒肉臭,便被指为诽谤朝政,连坐入狱!"

关羽眉头紧锁,偃月刀"哐当"拄在地上,震得望乡台都在颤:"文字狱?苛政至此乎!"他挥刀指向破洞,刀光穿透阴阳界限,竟在阳间牢狱的墙上劈开道裂缝,"某在阳间时,虽重法度,却知言者无罪。这般因文获罪,与曹操屠戮徐州百姓何异!"

李斯心中一震。他想起当年焚书坑儒,何尝不是用"禁妖言"的名义滥杀无辜?

"云长公息怒。"老鬼差急道,"地府有地府的规矩。。。"

"规矩若不讲公道,留之何用!"关羽刀指阎罗殿方向,"某这把刀,斩过颜良文丑,也斩过背主之徒,今日便要斩斩这地府的歪风!"

正说着,两个阴差架着王按察使的魂魄往十八层地狱拖,嘴里还嚷着"以下犯上,该入拔舌狱"。关羽横刀拦下,刀背一磕,阴差的锁链应声而断:"清官反被诬陷,这便是地府的公道?"

王按察使挣扎着递上卷宗:"将军请看!这是藩王贪墨赈灾粮的铁证!"

关羽展开卷宗,丹凤眼怒火暴涨:"赈灾粮乃救命粮,竟敢中饱私囊!某在荆州时,见百姓遭灾,尚且开仓放粮,这等鼠辈,留着何用!"

二、赤兔踏冤

望乡台的破洞突然映出刑场雪景,披枷带锁的"盗牛贼"正被推上断头台,背后木牌写着"盗牛贼"三字。

"他是冤枉的!"放牛老鬼哭喊着扑过来,"那牛是自己跑丢的,地主捡了反咬一口,就为讹他三亩薄田!"

关羽看向刑场上的汉子,见他临刑前还在喊"我娘还等着我送米回去",猛地翻身跃上赤兔马——那马不知何时踏雾而来,嘶鸣声响彻地府。

"某去去就回!"赤兔马西蹄生风,竟首接撞破阴阳界限,虚影在阳间刑场一闪而过。刽子手的刀刚落下,却像被无形之力弹开,刀口崩出个豁口。

阳间百姓惊呼"关公显灵",那汉子趁机挣脱枷锁,抱着头往家跑。地主家的狗腿子想追,却被突然窜出的几条野狗拦住,正是当年被汉子救过的流浪犬。

地府这边,"盗牛贼"的魂魄呆立当场,看着阳间自己奔回家的背影,突然"扑通"跪在关羽马前:"谢将军救命之恩!"

关羽勒住缰绳,赤兔马打了个响鼻:"某见不得无辜者受戮。你阳寿未尽,且回去侍奉老母,日后好好种田,莫负了这再生之恩。"

三、青龙偃月证清白

阎罗殿的青铜灯忽明忽暗。关羽将王按察使的卷宗拍在案上,偃月刀竖在殿中,刀身映出阎罗的脸:"阎君,这等贪赃枉法之徒,地府若不处置,某便带玉泉山香火英灵,来此理论!"

阎罗看着刀身上自己的虚影,又看了看李斯那卷浸着血泪的赋文,叹了口气:"云长公息怒。某这便命判官重审。"

正说着,藩王的魂魄被阴差拘来,还在嚣张叫嚣:"吾乃开国功臣之后,尔等敢动我?"

关羽冷笑一声,刀光闪过,藩王魂魄的官帽被劈成两半:"功臣之后?某当年随大哥起义,斩黄巾、讨董卓,为的是天下苍生,不是让尔等子孙作威作福!"他指着卷宗上的血字,"这赈灾粮下,埋着多少饿死的百姓?你敢对着某的刀说你无罪?"

藩王被刀光所慑,瘫在地上招认了所有罪行。关羽又看向孟秀才的卷宗,对阎罗道:"文人讽喻,本是良药苦口。若因言获罪,天下再无敢言者,世道何安?"

阎罗提笔在孟秀才卷宗上批了"平反"二字:"依云长公之意,凡阳间因言获罪、被冤株连者,皆可凭此赋文重审。"

西、刀归鞘,义长存

望乡台的雪停了。关羽将偃月刀靠在石桌旁,看着李斯续写赋文。孟秀才研墨时,忽见红袍一角扫过竹简,落下个淡淡的青龙印。

"李丞相。"关羽声音缓和了些,"某在阳间,见多了冤屈。当年败走麦城,某也含冤而死,深知这公道二字,比性命还重。"

李斯停笔拱手:"云长公大义。某当年助秦统一天下,却也亲手造了不少冤孽,如今写这赋文,算是赎罪。"

关羽看向破洞,阳间新科状元正在宣读圣旨,废除连坐法的布告前,百姓们举着《悯农赋》欢呼。那"盗牛贼"背着米袋,正给老娘喂粥,灶台上摆着碗新蒸的馒头。

"你看。"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含着笑意,"公道或许会迟,但只要有人护着,总有到来的那天。"

赤兔马在一旁刨着蹄子,似在催促。关羽翻身上马,对李斯道:"某还要回玉泉山护佑一方百姓。这望乡台的事,便拜托丞相了。"

偃月刀划破瘴气,赤红身影渐渐远去,只留下句话在风中回荡:"若再有不平事,某的刀,随时会来。"

李斯望着刀光消失的方向,在赋文末尾添了句:"义之所至,刀光所及,便是公道所在。"

竹简上的青龙印渐渐隐去,却在墨痕里留下丝暖意,像极了阳间百姓祭拜关公时,那炷永不熄灭的香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