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神病患者是怎样的 > 第57章 无声探测之后的暗涌与陆长年的进一步准备(第1页)

第57章 无声探测之后的暗涌与陆长年的进一步准备(第1页)

手机探测事件的余波,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涟漪在寂静中扩散,最终沉入不可见的深处。陆长年体内那瞬间被引爆的警报己逐渐平息,但一种更加凝练的警惕感,如同经过淬火的钢材,变得更加坚韧而内敛。

他没有对那部手机做任何处理——格式化、更换,都显得欲盖弥彰。他选择维持原状,仿佛对那次无形的“触摸”一无所知。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将计就计的冷静。他知道,自己反向传递回去的那些经过精心筛选的“感官碎片”,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量极大的回应。他在告诉观察者:我能感觉到你们的界限,并且,我选择在界限之内与你们共处。

这种“服从性”的表演,比首接的对抗更加复杂,也更具迷惑性。

接下来的日子,他更加专注于自身力量的巩固与精细化控制。他将那次应对探测时对精神力量的精密操控,视为一种新的训练方向。

晨间冥想不再是单纯的放空,而是变成了对每一种“工具”输出功率的精细调节。他尝试着像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一样,去控制科塔尔低语的“音量”,让它只在需要绝对冷静分析时才清晰可闻;他练习着将司汤达的审美视角约束在特定的“焦距”内,只对目标物进行解构,而不被环境氛围裹挟;他甚至在安全环境下,主动模拟一些微弱的压力信号,来校准弗雷格利预警的灵敏度和精准度,避免误判和过度反应。

而异己手的“数据共享”能力,则成了他新的研究重点。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回忆”一些关键的场景片段——比如“黑水镇”地下实验室的更多细节,顾沉岩工作室内的能量场感觉,甚至是最初在“蓝鸟”酒吧看到那个符号时的瞬间印象。他发现,当他高度集中精神去“检索”这些记忆时,异己手会传来相应的、更加清晰的体感反馈:冰冷的金属触感、特定频率的嗡鸣震动、那种被无数眼睛注视的粘稠压力……这些感觉无法构成完整的图像,却提供了宝贵的情报补充,像拼图中缺失的、关乎质地和氛围的那一块。

他像一位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清理和拼接着这些来自身体记忆的“碎片”,试图还原出更多关于那个隐藏世界的真相。

外在的“静默关注”依旧持续着,但似乎因为那次探测未引发激烈反应,而显得更加“耐心”了。那些曾经短暂消失的、带有特定暗示的“巧合”并未重新出现,对方似乎真的进入了一种纯粹的、长周期的观察模式。

然而,陆长年并未放松。他知道,越是平静的水面,水下可能隐藏着越深的漩涡。

他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外部线索的梳理。他重新调阅了所有与老教授“读书会”可能相关的、未被重视的报警记录和社区信息。他发现,在过去几个月里,那个片区确实有过几起类似的、关于“被窥视感”或“家中轻微异动”的报警,最终大多以“无异常”或“当事人精神紧张”结案。这些零散的、看似无关的案件,因为老教授的遭遇而被串联起来,指向了一种系统性的、针对特定目标(对意识和哲学感兴趣的知识分子)的隐蔽监控。

同时,他也通过非正式渠道,留意着那个极简风网店的动向。店铺依旧在运营,但之前发现的那种特殊粉末,在后续的订单中似乎消失了。对方可能更换了标记方式,或者提升了隐蔽性。

这些外围线索的挖掘,进展缓慢,却像不断收紧的网,让他对那个组织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精密、谨慎、善于利用社会规则和人性弱点作为掩护。

就在他以为这种对峙的平静会持续更久时,一个来自常规工作的意外,打破了僵局。

他结束病假,回到警局的第三天,参与了一起突发案件的现场支援——一名网络工程师在公寓内猝死。初步勘查排除了他杀,认为是过度劳累引发的心源性猝死。死者的电脑屏幕还亮着,上面是未完成的代码。

陆长年作为刑侦人员,本不必过于关注这种非刑事案件。但在协助技术同事收集证物时,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了死者办公桌的一角。

那里放着一个造型极其简约的金属镇纸,镇纸的底部,蚀刻着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由细微点阵构成的图案。

在那一瞬间,陆长年的司汤达视角被自动触发。不是审美,而是一种对“结构”和“意图”的洞察。那些点阵的排列方式,看似随机,却隐隐遵循着一种与墙上那个几何投影、与螺旋眼睛符号同源的、冰冷的数学规律!

几乎同时,他的异己手传来一阵极其短暂的、微弱的酥麻感,仿佛感应到了某种残留的、微弱的能量签名。

这个镇纸,和之前那个书挡一样!是另一种形式的“标记”!

而且,它出现在一个猝死的网络工程师家里!是巧合,还是……?

陆长年立刻以案件需要为由,申请了对死者电脑和网络活动的更深入调查。结果令人心惊——死者生前最后接触的项目,涉及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核心数据安全维护。而在他猝死前一周,他的个人电脑曾疑似被某种极其高级的、无法追踪来源的渗透工具扫描过,没有数据丢失,但存在短暂的系统资源异常占用记录。

一个可怕的推测在陆长年脑海中形成:这个组织,不仅在筛选和“校准”个体意识,他们还在利用这些被标记的、身处关键岗位的“潜在节点”,进行着某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或网络渗透!猝死,是意外,还是……“校准”失败或者任务完成后的“清理”?

这个发现,让事件的严重性瞬间提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

他不能再独自应对了。

但他依然无法将这一切和盘托出。证据链太薄弱,核心内容太过离奇。

他需要找到一个绝对可靠、且有能力理解部分真相的……内部渠道。

他想到了一个人——省厅网络安全总队的负责人,一位以技术敏锐和作风严谨著称的老专家,曾在他参与的一起跨国网络犯罪案中有过合作,对他印象不错。

他决定冒一次险。他需要准备一份特殊的“报告”,一份剥离了“意识校准”、“频率”等超现实概念,只保留最坚实的技术证据(异常粉末、点阵图案、无法追踪的网络扫描、关键岗位人员异常死亡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推理的报告,隐去自己的大部分“非常规”发现过程,以匿名和高度加密的方式,发送给这位老专家。

这就像在雷区中投出一颗信号弹,风险极大,可能暴露自己,也可能石沉大海。

但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打破僵局、引入外部变量的唯一方法。

它们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帮助他捕捉到了最关键的异常线索,并推动他做出了这个可能改变全局的、危险而必要的决定。

他坐在电脑前,开始谨慎地起草那份将投向深水的“石子”。他知道,当这份报告发出的那一刻,无论结果如何,他与那个隐藏组织之间的战争,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不可预测的阶段。

窗外的天色,再次暗了下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