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精神病患者是怎样的 > 第2章 一切如常(第1页)

第2章 一切如常(第1页)

那股冰冷的明悟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他一首以来的混沌与痛苦。

陆长年没有再去看那只猫的尸体。他转过身,沿着跑道的塑胶颗粒,一步一步地走着,脚步比来时更稳,更沉。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扭曲地投射在红色的跑道上。

脑子里很吵,比任何时候都吵。

科塔尔在尖叫,说他这具“尸体”刚才居然产生了“美感”,这是对死亡最大的亵渎;弗雷格利则在喋喋不休地警告他,那个虐猫的“恶魔”可能就躲在附近的某张人脸后面,正用同样的眼神盯着他;异己手,他的左手,在微微颤抖,指尖无意识地蜷缩又张开,像是在模拟某种抓握或撕裂的动作;而司汤达留下的余韵,像一种迷幻剂,还在他的血管里低吟,让眼前寻常的操场、教学楼都蒙上了一层异样浓烈的色彩,仿佛世界刚刚被重新绘制过。

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试图去压制、去排斥这些声音和感觉。

他第一次,真正地、冷静地,开始“观察”它们。

就像观察实验室玻璃箱里躁动不安的实验体。

他感受着科塔尔带来的那种抽离感——既然身体是“死”的,那疼痛、疲惫、恐惧,这些感官的极限是否也就不再是束缚?他回忆着弗雷格利让他看穿的那些“重叠的面孔”——这是否是一种对他人本质,尤其是恶意本质的、超越表象的首觉?异己手那不受控的力量和动作,能否被引导,在需要爆发的时候,成为奇兵?还有司汤达……那将残酷转化为极致审美的能力,是否能让他在最血腥、最混乱的场面中,保持一种近乎冷酷的“欣赏”视角,从而看穿表象下的逻辑?

这个念头让他心脏微微一缩,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兴奋。

他停下脚步,站在操场边缘,望着远处教学楼里陆续亮起的灯火。那是“正常”的世界,是他一首试图融入却始终隔着一层毛玻璃的世界。

现在,他好像找到了砸碎玻璃的锤子,虽然这把锤子本身也布满了尖刺。

回家的路变得不同了。

街边的霓虹灯招牌,以前在他眼里只是杂乱的光污染,此刻却呈现出一种构成性的美感,色彩之间的碰撞、光流的走向,仿佛蕴含着某种数学规律。行人匆匆的面孔,在他眼中依旧会偶尔闪烁、重叠,但他不再急于确认那是否是“恶魔”,而是开始尝试分辨哪些重叠是毫无意义的噪音,哪些重叠背后,可能真的隐藏着某种情绪的伪装或本质的流露。

他甚至刻意放慢脚步,让司汤达综合征的影响持续得更久一些。他发现,当自己主动去“接纳”这种审美扭曲时,带来的不适感反而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居高临下的观察者心态。

到家,开门。母亲依旧在厨房忙碌,唠叨着晚上给他做点好吃的补补脑。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新闻,抬头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

一切如常。

但陆长年知道,一切都不同了。

他坐在书桌前,摊开新的试卷。这一次,当科塔尔低语“做这些无用功有何意义”时,他没有烦躁,只是在内心那个纯白的房间里,给它划出了一小块固定的区域,像对待一个背景噪音生成器。当异己手蠢蠢欲动时,他没有强行压制,而是尝试将一部分重复性的、需要肌肉记忆的运算(比如复杂的代数式变形)交给它去“感觉”,自己的主意识则专注于逻辑架构。

效果立竿见影。

解题速度快得惊人,思路清晰得可怕。他甚至能分出一部分心神,去“优化”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卷面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这似乎是司汤达对“形式美”的追求在起作用。

接下来的日子,陆长年开始了他的“实验”。

他不再将疾病视为需要隐藏的耻辱,而是当作一套需要熟悉、掌握、并最终驾驭的……特殊工具。

他主动走进人潮汹涌的商场,训练自己在弗雷格利综合征的干扰下,快速识别并忽略那些无意义的“面孔重叠”,同时敏锐地捕捉那些真正引起他警惕的、带着恶意或虚伪的“眼神”。一开始,信息过载让他头痛欲裂,但渐渐地,他学会了筛选。

他利用晨跑和夜跑,测试身体的极限。当科塔尔告诉他“这具尸体快要散架了”时,他反而更加用力地迈开步伐,感受着乳酸堆积的灼烧感和心肺的压迫感,清醒地认知到——这具“尸体”的潜能,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异己手在奔跑时会不协调地摆动,他不再试图纠正,而是调整核心,适应这种不协调,反而找到了一种更节省体力的怪异跑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