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念?”他重复了一遍,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很简单。教育,首先是关于‘人’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培训,更不是生产线的标准化作业。它的核心,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让他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他说得很慢,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这是他坚守的信条,也是他一切行动的根源。
林悦静静听着,没有打断。等他说完,她才缓缓开口。
“这个理念很理想,但不具备可操作性。”她的声音依旧平首,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向赵禹理论的核心,“一个班五十个学生,每个人的‘内在’都不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完成五十次独一无二的‘唤醒’?这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
“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索方法。”赵禹立刻反驳,“不能因为难,就否定它的正确性。如果教育只追求可操作性,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所有学生都当成代码,输入同样的程序,得到同样的结果。但这不叫教育,这叫格式化。”
“‘格式化’保证了基础的公平。”林悦的语速稍微快了一些,显然进入了辩论状态,“你所谓的‘唤醒’,很容易演变成对少数人的偏爱。当你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那个所谓的‘需要唤醒’的后进生身上时,对那西十九个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他们被牺牲了。”
赵禹皱起了眉。他没想到林悦的观点如此……冰冷,但又如此现实。
“我说的不是放弃规则。”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稳,“我是在规则的框架内,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一个学生迟到,按照规定是扣分。但你是否可以多问一句,他为什么迟到?是因为睡懒觉,还是因为家里出了变故?前者需要惩戒,后者需要的是帮助。这就是‘人的教育’和‘格式化’的区别。”
“这个‘多问一句’的成本太高。”林悦毫不退让,“你问了第一个,就要问第二个。你对A同学进行了人文关怀,B同学就会要求同样的关怀。一旦开了这个口子,老师的工作就会被无数琐碎的、无法量化的情绪劳动所淹没,最终导致教学秩序的崩溃。最有效率,也最公平的管理,就是统一标准,无差别执行。”
“效率?公平?”赵禹觉得有些可笑,“林老师,我们面对的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人的成长,从来就不是有效率可言的。你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看似公平,实际上是对那些天生就长短不一的人最大的不公。有的孩子是玫瑰,有的孩子是松柏,你非要用培养玫瑰的方法去修剪松柏,这不叫公平,这叫愚蠢。”
“我从不否认学生的多样性。”林悦的声音提高了一点,“但学校的责任,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有序、安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个人情感的温室。过度的‘关怀’,会剥夺他们独自面对挫折、适应规则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同样不负责任。”
“所以你就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们?”赵禹的话脱口而出,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锐利。
空气瞬间凝固了。
林悦的脸色第一次有了细微的变化。
她的嘴唇抿成一条首线,眼神里的平静被打破,有什么东西在底下翻涌。
赵禹立刻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这场辩论,从观点的交锋,滑向了人身攻击的边缘。
这不是他的风格,所以他及时终止了话题。
“抱歉,我刚才的言辞有些过激。”他主动道歉,重新靠回床头,“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只是路径不同。这个话题没有对错,再争论下去也没有意义。”
林悦看着他,没有说话。
她的眼神有些复杂,有愤怒,有愕然,还有一丝……被说中的狼狈。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咚,咚,咚。
“您好,外卖。”
赵禹从床上起身快步走过去开门。
他从外卖员手里接过两个塑料袋,道了声谢,然后关上门。
他背对着林悦,将两份外卖放在桌上。
他先是拿出了自己的那一份,撕开包装,一股浓郁的牛肉汤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然后,他把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袋子,推到了林悦面前。
“你的。”
林悦走过来,默默地坐下,解开塑料袋。
当她打开餐盒盖子的那一刻,动作停住了。
餐盒里,深褐色的汤汁上,漂浮着一层翠绿的、切得细碎的香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面条和牛肉。那股强烈的、特殊的气味,瞬间压过了牛肉汤的香气。
林悦抬起头,眉头微皱。
“我不爱吃香菜。”
赵禹正低头用筷子挑着面条,闻言,他抬起眼,平静地回答:
“是你说随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