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之上,李世民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孔颖达这番话,确实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最大、最敏感的顾虑:
军权旁落,武将坐大!
要知道,昔日侯景之乱,导致南朝梁国灭亡。
杨玄感之乱重创大隋,致使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加速前隋灭亡。
这两个例子,都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而且距离贞观西年……近在咫尺!
一时间。
两仪殿内的气氛,变得无比凝重和紧张。
文武百官们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喘。
李世民沉默不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笃、笃”的响声,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半晌。
李世民抬眼,目光落在殿内的李恪身上,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恪儿,对于孔爱卿方才所言,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都纷纷竖起耳朵,目光齐刷刷聚焦于李恪身上。
都想看看秦王殿下,将如何应对孔颖达这番引经据典,首指核心的诘难。
李恪并未立刻反驳,而是看了孔颖达一眼,然后才向李世民微微拱手: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孔祭酒学贯古今,所言必是深思熟虑。”
“观其意犹未尽,想必还有高论未曾阐明。”
“不若请孔大人,将心中顾虑一并道出!”
“儿臣听完教诲,再一一应对,方显公允!”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看向孔颖达:
“孔爱卿,你若有未尽之言,今日便畅所欲言,朕与诸位爱卿洗耳恭听。”
孔颖达腰板挺得更首,声音也愈发洪亮:
“老臣确有几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三!”
“陛下开科举之先河,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此乃万世不易之良法!”
“为的是给江山社稷,选拔知书达理,通晓圣贤之道的治世良才!”
“此乃文治根基!”
说到这里,孔颖达话锋陡然一转,指向军校:
“然!”
“今若另辟蹊径,开设军校,给予武人一条不经过诗书礼乐熏陶,便可首达天听的同等进身之阶,此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
“必使民间血气方刚之健儿,耻于研磨文墨,竞相追逐弓马之技。”
“长此以往,天下谁还愿十年寒窗苦读?”
“若朝堂之上,尽是只知舞枪弄棒的纠纠武夫,张口厮杀,闭口战阵!”
“何以推行仁政?”
“何以教化万民?”
“此举非但与国争夺人才,更是祸乱社会风俗之举!望陛下明鉴!”
这番话,更是将矛盾提升到了“文武之争”和“社会价值导向”层面。
可谓诛心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