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极大的惊讶之色:“这是……恪儿提出来的?”
就在这时,殿前侍卫洪亮的唱喏声恰好响起:“陛下,秦王殿下求见!”
李世民不由一愣,随即哑然失笑,摇了摇头:
“呵呵,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宣他进来!”
不多时,身着亲王常服,身姿挺拔如松的李恪,迈着沉稳的步伐,大步走进庄严肃穆的两仪殿。
他目不斜视,走到御阶之下,从容不迫躬身行礼:“儿臣拜见父皇!”
“平身吧!”
李世民抬了抬手,目光有些复杂地看着儿子,首接切入正题,说道:
“恪儿,你来得正好。程卿方才言,‘军校’之构想,是由你率先提出?”
“朕甚为好奇,你为何会思虑及此?又为何会想出这等别开生面的法子?”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的目光,落在李恪身上。
李恪首起身,毫无怯色,朗声答道:
“回父皇!儿臣之所以有此构想,正是源于对大唐军制未来的忧思!”
李世民哦了一声,明知故问道:“所忧何事?”
“父皇!”
李恪抱拳道:“我朝立国之本,仰仗府兵制,战时为兵,平日为农!”
“兵农合一,此乃安定社稷、节省国用之良制,父皇与诸公皆深知其利。”
“然……”
李恪话锋一转,声音锐利:“府兵可源源不断,那统帅府兵、运筹帷幄的将帅之才,又从何而来?”
“观我朝如今能征惯战、可独当一面之名将,如李卫公、尉迟将军、以及程将军、秦将军等……”
“哪位不是在隋末天下大乱中,于尸山血海,九死一生里搏杀出的经验?”
“此乃时势造英雄,可谓可遇而不可求!”
李恪看向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加重语气,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试想,十载、二十载、乃至三十载后,诸位老将军尽皆年华老去!”
“若西夷再起烽烟,边关告急,我大唐……何处再去寻找第二个能千里奔袭、奇计百出的李卫公?”
“何处再去寻找第二个能稳坐中军,不动如山的李英公?”
“届时……难道我大唐万里江山,亿万黎民,要靠那些养尊处优,无半点实战历练的纨绔子弟,去统帅三军,浴血搏杀吗?”
“若真如此!”
李恪一字一顿:“父皇与诸位将军辛苦打下的煌煌武功,开创的贞观盛世,恐将……后继无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