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号隐匿在一块巨型小行星的阴影面,如同蛰伏的伤兽,舔舐伤口的同时,全力消化着从“开拓者号”遗迹中获取的宝贵知识。
舰内气氛凝重而专注,每个人都深知,这些数据可能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关键。
林风几乎不眠不休地泡在舰桥改造成的临时实验室里。
系统虽然受损,但解析和理解外来科技的能力依然是无可替代的。海量的信息流过他的意识,与己有的星耀文明碎片、人类自身技术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首要任务是修复舰船和提升生存能力。星海联盟的数据库如同一个巨大的技术宝库:
·材料学:一种名为“星尘合金”的合成配方被解析出来。
这种合金在保持强度的同时,具有极佳的能量导性和自我修复微观裂纹的能力,对于修复“逐日”号破损的船体和关键部件至关重要。
工程师们立刻利用舰上库存和从小行星采集的矿物,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试验性冶炼。
·能源系统:一种更高效的“量子隧穿能量转换”技术,能够将聚变能源的利用率提升近一倍,并显著减小反应堆体积。
虽然无法立刻更换主反应堆,但技术团队成功地将此原理应用于辅助动力系统和武器能源供应,使得舰船整体能源压力得到缓解。
·生命维持:一套名为“闭环生态模拟器”的小型化设计方案,能够更高效地回收水和空气,并利用藻类和特定细菌生产基础营养物质。这大大延长了他们的自持时间,减轻了对有限储备的依赖。
这些应用技术的快速消化和初步应用,让“逐日”号的状况在短短几天内得到了显著改善。
重伤员得到了基于新知识的更有效治疗,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希望,如同微弱的火苗,在每个人心中重新燃起。
然而,更核心、也更难以理解的,是那些关于宇宙本质和收割者的深层知识。林风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此。
·信息熵屏蔽场:这项技术的原理深奥无比,它并非传统的能量护盾,而是试图在局部创造一个“信息低洼区”,使得基于信息感知和交互的攻击(比如收割者的许多手段)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可以理解为一种“认知隐形”或“存在感削弱”力场。
初步的理论模拟显示,如果能够实现,将对月球观察者乃至收割者本体的攻击产生极大的干扰作用。但构建这种力场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承载信息规则的能量核心,目前的技术条件还无法制造。
·超空间引擎优化算法:这套算法比人类之前掌握的粗糙跳跃技术精妙了数个量级。
它能够更精准地计算空间褶皱的“安全路径”,大幅降低跳跃风险和能量消耗,甚至理论上允许进行更远距离的连续跳跃。
林风如获至宝,立刻组织导航和动力部门进行学习模拟,这是他们未来能否快速机动、甚至返回地球的关键。
·收割者研究数据:这部分数据最为零散和晦涩,但揭示的信息也最令人不安。
数据证实,收割者并非单纯的毁灭文明,它们是在系统性“收割”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熵增”和“可能性坍缩”,将其作为一种“燃料”或“建材”,用于维持某个难以名状的、更高维度存在的稳定或扩张。
地球、星耀文明、星海联盟……都只是它漫长收割名单上的一行。而“收割周期”确实存在,并且正在临近。
这些发现让林风心情沉重。对手的强大和目的的超然,远超想象。但他们也并非没有弱点。数据中提到,收割者极度依赖对“信息层面”的掌控,任何能够干扰其信息感知和处理能力的手段,都会对其造成有效打击。这正好与“信息熵屏蔽场”的理论对应。
就在“逐日”号潜心修炼,实力悄然增长之时,负责监控周边星域的传感器捕捉到了新的异常。
几艘外观粗糙、明显由不同型号残骸拼凑而成的中小型飞船,出现在了小行星带的边缘区域。它们航行轨迹谨慎,似乎在搜索着什么。这些飞船的风格,与星海联盟或收割者的科技树截然不同,更像是……星际拾荒者或者雇佣兵?
“是‘残骸猎人’。”一位见多识广的科学家辨认出来,“活跃在各大战场遗迹附近,以搜刮科技残骸和物资为生。他们消息灵通,但通常避免与大型势力冲突。”
这些残骸猎人的出现,意味着“开拓者号”遗迹的激活(可能是清道夫苏醒或数据脉冲),己经引起了这片星域其他存在的注意。
“保持静默,继续观察。”林风下令。“逐日”号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冲突。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几天后,一艘明显是侦察型号的小型残骸猎人飞船,竟然偏离了主队,朝着“逐日”号藏身的小行星方向摸索过来。它似乎装备了某种高灵敏度的探测器,正在仔细扫描这片区域。
“船长,他们可能发现我们了!”雷达员紧张报告。
“逐日”号如同黑暗中的烛火,似乎再也无法完全隐藏。是战,是逃,还是……尝试接触?
林风看着屏幕上那艘越来越近的侦察船,眼神闪烁。残骸猎人固然危险,但他们往往也掌握着这片星域最新的情报和生存门路。或许,这是一个了解外界情况、甚至寻找盟友的机会?
但与之接触的风险同样巨大,一旦暴露实力不济,很可能引来觊觎和攻击。
命运的岔路口,再次出现在“逐日”号面前。
(第六十西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