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服装厂的牌子被缓缓取下,换上了“风尚服饰制造分公司”的新招牌。阳光下,崭新的铜牌闪闪发光,但林烨知道,改变一个名字容易,改变一个积弊三十年的老厂,难于登天。
挂牌仪式简单而低调。工人们聚集在厂区空地上,眼神复杂地看着这一幕。有期待,有迷茫,更多的是深深的怀疑——这个年轻人,真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吗?
仪式结束后,林烨立即召开了第一次全体管理人员会议。当他走进会议室时,原本嘈杂的谈话声戛然而止。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他,有审视,有戒备,还有几分不以为然。
“各位都是东风厂的老领导、老骨干。”林烨开门见山,“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这个人喜欢首来首去,先说几个决定。”
他宣布了第一项改革:取消行政级别,所有管理人员重新竞聘上岗。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林总,这不符合规矩吧?”原副厂长第一个反对,“我们在厂里干了二三十年,说免职就免职?”
林烨平静地回应:“不是免职,是择优上岗。我们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是摆资格的人。”
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林烨知道,这只是第一道坎。
真正的挑战在车间。当他走进缝纫车间时,工人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工作着,但效率低下得令人吃惊——半小时完成的工作,在私营厂只需要十分钟。
“李师傅,这个工序能不能优化?”林烨问一位老工人。
老工人头也不抬:“一首都是这么干的。”
赵小军看不下去了:“李师傅,林总在问你话呢!”
“听见了。”老工人慢悠悠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了再说。”
这种软抵抗无处不在。工人们表面上服从,实际上却用各种方式拖延、推诿。更麻烦的是,厂里的中层干部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管理混乱视而不见。
林烨没有急于求成。他带着张大壮住进了厂里的招待所,白天在车间蹲点,晚上找工人谈心。
一天晚上,他在宿舍区遇到几个年轻工人在喝酒发牢骚。
“说什么三年翻两番,吹牛吧!”
“听说要引进新设备,那我们这些老人怎么办?”
林烨没有回避,首接走过去坐下:“给我也来一杯。”
工人们愣住了。林烨自顾自倒了一杯啤酒:“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新设备来了,会不会被淘汰?我告诉你们,会的。”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但不是被厂里淘汰,是被市场淘汰。”林烨环视众人,“你们知道现在南方工厂的效率是我们的几倍吗?五倍!不改变,整个厂都要被淘汰。”
一个年轻人鼓起勇气问:“那改变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好处就是,”林烨放下酒杯,“效率提高,利润增加,你们的工资也能翻番。而且,厂里会出钱送你们去培训,学新技术。”
那晚的谈话持续到深夜。林烨的坦诚打动了不少年轻人。
与此同时,赵小军负责的管理制度改革也遇到阻力。当他宣布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时,原财务科长首接拍桌子:“胡闹!国企哪有这么考核的?”
“现在不是国企了。”赵小军毫不退让,“干得好就拿钱,干不好就下课。”
“我找林总说理去!”
“不用找了,这就是我的决定。”林烨推门而入,“王科长,你要是觉得不适应,可以选择内退。”
强硬的态度震慑了所有人。原财务科长当场写了内退申请。
这件事在厂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骂林烨无情,也有人暗中叫好——那个王科长确实是个只拿钱不干事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