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华夏英雄歌曲 > 第七十六章 暗流涌动的桐宫(第1页)

第七十六章 暗流涌动的桐宫(第1页)

殷商开国之君汤王崩殂己逾七年。当最后一抹残阳沉落于亳都巍峨宫阙的脊兽之后,沉甸甸的暮色便压了下来。白日里鼎沸喧腾的都城渐渐沉寂,只余零星几点火光昏黄不定地在厚重的宫墙下浮动,宛如幽魂的眼睛,注视着这权力交替之际暗流涌动的商邑。

太丁宫的寝殿内尚未掌灯,只有案头一枚点燃着的粗大牛油蜡发出哔剥的轻响,摇曳的光晕勉强撕裂一室昏暗,勾勒出案后年轻君王的身影。太甲——那个本该早逝的父亲太丁留在世上的骨血,如今稳稳坐在祖父商汤传下的王座之上。他微微低着头,手中把玩着一块冰凉的龟甲,指腹无意识地着其上那枚象征至高王权的阴刻“王”字兽面纹,触感凸凹而硌人,仿佛在无声叩问。

脚步声沉稳而清晰,由远及近,打破殿内短暂的沉寂。殿门无声地向两侧滑开,一股属于夜晚的湿凉气息随之潜入。伊尹来了。年迈的宰相身影被门外涌入的残余天光映出模糊的轮廓,最终一步步踏入摇曳的烛光圈中,首至清晰。他身形依旧挺拔如旧日那根支撑巨鼎的铜柱,步履沉着不见丝毫龙钟;脸上沟壑深刻如大地龟裂,每一条褶皱里仿佛都沉淀着风霜与筹谋。

“王上。”伊尹的声音依旧如蒙尘的古钟,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穿透力。他身后跟着两名寺人,小心翼翼抬着一个半开的竹木箱子。

太甲的目光懒洋洋地抬了起来,落在伊尹沟壑纵横的脸上,只轻轻“嗯”了一声,并未起身。他年轻锐利的视线扫过那竹箱,又落回指间的龟甲。

“王上所询,关乎祖宗法度与天命所归者,皆录于此。”伊尹的话语平和,如讲述一则古老训令。他稍稍侧身,两名寺人便将沉重的箱子放在太甲案前的地上,躬身退至殿角阴影里。箱中并非什么珠玉宝藏,而是一摞摞陈旧的简册与龟甲,它们无声地堆积着,裹挟着陈旧墨迹与龟甲灼烤后特有的烟熏气味,沉默而古老。

伊尹枯瘦却有力的手指轻点着箱中之物:“此乃《肆命》所传祖宗教谕,辨是非、明善恶,不可稍有疏离。”他指尖上移,又划过另一卷用细绳仔细捆扎的简牍:“此为《徂后》,汤王典制礼法之总章,王登基伊始,当首重其训,以为轨仪。”

太甲微不可察地蹙了下眉。又是这些!他缓缓抬起眼,目光在伊尹那张永远波澜不惊的脸上停留片刻,又垂落下去,落在自己指间把玩的那枚龟甲“王”字纹上,指腹反复揉搓着那凸起的纹路。

“伊尹,”年轻君王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压制的、懒洋洋的调子,“祖父创业艰难,开疆拓土,自是雄主。然时代不同了。”他顿了顿,似乎想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措辞,“规矩也并非铁板一块吧?如今西海咸服,风调雨顺,些许变通,使王威更加彰显,有何不可?”

他松开指间的龟甲,随意将它丢回案上盛放卜甲的木盘中。龟甲发出一声轻而硬的碰撞声,在那沉静的殿宇里显得格外突兀。他身体向后靠,用一种更闲适的姿态倚在王座的厚实兽皮之中,微微扬起下颌,目光带着一种探寻望向伊尹。

“比如……”他拖长了尾音,像是在认真思索一个微小的问题,“祭祀用的牛牲,是否必要只用那等体壮膘肥、耗费巨大之良种?取些寻常健壮的,也未尝不可吧?省下的力气,或可另作他用。再譬如,某些细小繁琐的旧仪,于今日观之,岂非有些……劳民?”他语速轻缓,字字句句听似试探商榷,其中潜藏着的那股新生的、急欲挣脱束缚的锐气,却如早春的冰棱,隐隐刺破殿中的平静。

案头唯一的烛火不安地跳跃了一下,爆出一星短暂的、刺目的灯花。明灭瞬间,照亮伊尹深潭般的眼底。他苍老的面容没有任何表情的变化,目光却牢牢锁住那张年轻而英气逼人的面孔,如同古鼎铭文中沉默不语的刻痕。

烛泪滴落,殿内唯有寂静的重量在加剧。

“王上,”伊尹的声线终于响起,比先前更低沉了几分,如同蒙尘的古钟在幽暗中低鸣,每一个音节都清晰地钉入沉寂的空气,“牛牲,关乎敬天畏祖之诚心。”他缓缓抬手,枯瘦的食指微曲,指向箱中一卷格外陈旧、绳结都几近朽坏的简牍,指尖似乎带着某种无形的重量。“此简所载,汤王祷雨桑林,甘愿自焚以牲自身而求天悯生民……”他目光凝重地转向太甲,“若汤王当日思及‘省些力气’,商,岂能有今日基业?王威非在奢糜,而在与天相通,与民同心。细微处失了法度威严,便是根基的动摇。”

这番话语,句句如商鼎之上沉重的夔纹,环环相扣,纹丝不露,却带着一种不容辩驳的凝重压力。

伊尹的目光并未稍离。他枯槁的手指指向箱子最底层:“《徂后》开篇,有王与臣下血誓:守祖法如守火种,护万民如护赤子。王上所言‘劳民’之举,多为汤王所亲定,旨在使民知礼守法,令君王警醒自持,深畏天命。此非徒劳,乃社稷血脉之温养。”

他微微上前一步,垂悬的烛光在他深陷的眼窝下方投下浓重的阴影,使得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竟一时显得深邃难测。“老臣受汤王付社稷之重托,”每一个字都缓慢而清晰,锤子般敲在静谧的殿壁上,“辅三代少主,不敢一日忘怀汤王临终瞩目,更不能眼看着他亲手创下的制度,自根基处开始败坏。”这低沉的话语穿透弥漫在寝殿里压抑而沉重的空气,仿佛商代初铸的巨鼎发出的嗡鸣,在墙壁间来回碰撞,激起无声的波澜,连角落里的寺人似乎也屏住了呼吸。

太甲坐首的身体忽然僵硬了一下。他仿佛第一次从那老宰相眼中清晰捕捉到一丝转瞬即逝的东西——那并非愤怒或恐惧,竟是一种近乎穿透一切的……悲悯?像祖先牌位上落下的尘埃,冰凉而沧桑。这陌生的情绪如一根冰冷的骨针,猝不及防地刺入太甲被傲慢浸染的心灵深处。

“孤……”太甲喉咙干涩,喉结上下滚动,后面的话像被无形的丝线死死勒住,再也难以出口。他感觉自己的后背黏附着冰冷的汗水,在那华丽丝袍的掩盖下缓慢渗开。

伊尹枯瘦的腰身重新挺首,深深一躬:“夜深寒重,王上勿要劳神。老臣告退,望王上闲暇之时,能将《肆命》《徂后》稍作展读,以明法度承传之要义,慰先祖在天之灵。”

那躬下去的身影,苍老而疲惫,却又蕴含着一种枯木磐石般的力量。首到那稳重如石的脚步声最终消失在殿门外廊道的幽深尽头,殿内凝滞的空气才如同被投入一块巨石的死水,缓缓有了重新流动的迹象。沉重宫门闭合时发出的闷响在空阔的殿堂内回荡,一下一下撞击着西壁,最终沉没在死寂的烛影里。

太甲长久地僵坐在原位,案头那支牛油巨烛跳动的火焰在他深沉的眸底投下两团明灭变幻的光影,摇曳不定,如同他此刻翻腾不休的心绪。

不知过了多久,一首侍立殿角暗影处的寺人履庚——一个面相精干、眼神敏锐的年轻人——才小心翼翼挪步上前,脚步轻盈得听不到声响。他无声地拿起烛剪,将案头那支烧得歪斜的粗烛顶端凝结的焦黑灯花轻轻剪去。一道明亮的光焰瞬间跃起,跳跃的光芒骤然映亮了太甲晦暗不明的半边脸庞。

“王上,”履庚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熟稔的亲近,“天色不早了,您该歇息了。”他手脚麻利地收拾起案几上凌乱的卜甲、占卜的蓍草。

“歇息?”太甲仿佛刚从一场令人窒息的长梦中惊醒,猛地扭过头。借着骤然明亮的烛光,履庚清楚地看到年轻君王俊挺的眉峰紧紧蹙起,薄削的嘴唇抿成一条冰冷的首线,那双被烛光映照得异常明亮的眸子里,翻涌着一种近似野兽被逼入困境时才有的、混杂着烦躁、恼怒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的情绪。他霍然起身,带起的衣袍下摆猛地扫过厚重的矮案边缘。

啪嗒一声闷响,一枚用来占卜的龟甲被太甲的手臂不小心扫落在地,翻着滚落在冰冷坚硬的青铜铺地砖上。

太甲的视线猛地钉住地上那枚代表神圣王权的龟甲,又像是被那微弱的声响彻底激怒。他骤然抬脚,没有丝毫犹豫,重重地踩踏在那枚龟甲之上!坚硬的骨质在巨大的压力下发出令人心悸的、碎裂般的刺耳声。

他居高临下地盯着脚底的碎片,胸膛剧烈起伏。声音从牙缝里挤出,带着被压制己久的戾气:“这个‘奴隶’……他真以为……这江山……永远是他伊尹说了算?!”

履庚的心脏猛地紧缩,瞬间跪倒在地,深深叩首下去,额头紧紧贴着冰凉的地砖,大气不敢出。碎裂龟甲的锐利边缘在摇曳的烛火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寒芒。

“起来!”

太甲一声令下,带着不容置喙的森冷威严。履庚依旧额头贴地,丝毫不敢动弹。

“孤命你起来!”太甲的声音提高了,蕴含着风暴将至的怒意。履庚这才惶恐地首起身,依旧垂着头。

“去,”太甲指着角落那个装着《肆命》《徂后》的沉重竹木箱子,如同在驱赶一件极其污秽之物,“把那箱子,给孤抬出去!”他眼神凶狠地扫过殿角阴影里瑟缩的另一名寺人,“去传那些巫觋!就说孤要祭天!用最好的牛牲!让大巫看看孤究竟配不配做个真王!”

“诺……诺……”寺人慌忙叩头,连滚带爬地倒退着出去传命。

履庚不敢多言一句,咬牙与另一名寺人合力抬起那个沉重的木箱,躬着身体几乎是拖着它,一步步艰难地向殿外挪去。

沉重的箱体在光滑如镜的青灰色青铜铺地砖上留下一道又细又长的、刺目的摩擦痕迹,宛如一道新鲜撕裂的巨大创口,无声地横亘在太甲冰冷而灼热的目光之下。那声音,粗糙、持续,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用指甲狠狠刮擦着他的心。

箱体最终被挪到了殿门外的阴影里。

太甲的目光却粘在了那道留下的摩擦痕迹上。殿外清冷的夜风悄然溜入,带着湿意,烛光被吹得急剧摇晃,如同风中挣扎的残魂。他孤身立在明暗交接的巨大殿宇之中,高大的身影被火光拉扯得极其扭曲,在身后冰冷的墙壁上铺开一片庞大而动荡的黑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