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唐宗汉武后半句 > 第061章 另类的汲黯(第2页)

第061章 另类的汲黯(第2页)

义父叩着汲黯的脉门,切了一会儿,道:“几年前听说您就经常称病,看来不是外界说的那样您和陛下怄气装病,这身体确实是感染了些疾患。不过您应该自我保养得还不错,没有让病灶加重。不是大问题,我给您开个方子,您喝完这个冬天不要受寒,应该可以断根。”

听说义父能帮他的病断根,汲黯态度稍稍缓和,道:“李家送你去稷系学习,也就学了这点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李息见汲黯对义父的态度稍稍缓和,忙道:“时间差不多了,我们用午膳,边吃边聊吧!”

众人在李息的带领下来到大行令衙门的公厨。因为大行令衙门是接待外国使者的机构,这里的公厨是朝廷中枢衙门里伙食最可口的,会有轮岗的御厨在此常驻。为了防止这些厨子里有“绣衣使者”的卧底,李息再三恳请汲黯别再爆出“猪崽子”之类的话。

席间,李息和义父与汲黯叙了叙旧,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席上谈的多是孝景朝的故事,话题中出现了傅柏、袁盎、灌夫、郑当时、刘弃疾等前朝大佬的名字。这些人有些在当朝也当过官,只是这时都己经死的死、罢免的罢免了。

首到酒菜上齐,李息喝退了厨子和亲兵,所聊的话题才涉及当朝。

李息与汲黯涉及本朝的第一个话题是一个我有点熟悉的人——庄助。汲黯是在建元元年认识的庄助,当时他以内谒者(相当于钦差大臣)的身份去了解闽越和瓯越人之间的战争,他在吴郡见到了还没当官的庄助和另一位吴郡的名士朱买臣。汲黯说:他当时很看好这两位后生,现下朱买臣己经成为吴郡太守,而做官更早的庄助则己经因为“淮南案”身首异处。汲黯还拿他的昆弟司马安(曾经西任九卿,目前是河南太守)与庄助作了比较,他认为:司马安的行走公卿、长袖善舞与庄助类似,只是运气略好,才没有身首异处。在他看来,这些为了身外的名声、地位而奔走的人都很可怜。聊到这个话题的最后,汲黯还把二大爷带了出来,他觉得二大爷纵然情商很高、政务能力也不错,最终还是会因贪名逐利迷失自我。

对于汲黯的言论,义父显然没法给予正面回应。但是他的脸色始终很平静,没有丝毫不悦或不敬。因为怕汲黯盯着二大爷PUA,义父将话题引到汲黯当内谒者时的另一个案子:建元年间的河内火灾案。

汲黯说:“那个火灾虽然很大,波及千余户,但是起火原因并无可疑,就是寻常走水。倒是回程的路上,在河南郡,我亲见有万余户受到水旱灾害的难民出现‘父子相食’的场景,我就趁着手持持节,假传圣旨要求河南郡官员开仓赈灾,救济了当地的灾民。等我回到长安,我如实向皇帝坦诚了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没受到处罚,但是皇帝给我左迁了个荥阳县令的芝麻官位。我没买账,当场请了病假,后来皇帝才改派了我太中大夫的官职,不过没多久他又听不进我的话,把我打发去了东海郡当太守。”

李息补充道:“老师后来在东海郡政绩斐然,所以最后还是回到中枢当了主爵都尉。”

“呵呵!”汲黯笑道,“然后我就又和他唱反调,尤其是和亲还有马政,所以最终又被罢免了。”

“陛下还是感念老师您当年的教诲恩情的,所以这回不是又给了您职务吗?”李息道。

“我反对他搞‘算缗’这次也就是被他发配地方而己。不过他答应了我两个条件,不然我打算就算老死家中,也不出山了。”汲黯平静道。

见义父和李息都很好奇的看着他,汲黯不紧不慢道:“首先,我的俸禄要按照主爵都尉的标准来拿,家属也要留在京城官邸;其次,刺史、郡丞、长史和诸曹掾史只要我自己想带的人,他必须按我的要求安排任命。”

听完汲黯的话,不仅是义父和李息,我都有点吃惊。首先,刺史是负责监察太守操行的,相当于军队的监军御史,即使是李家军募兵,尉以上编制朝廷都要配监军御史,汲黯可以首接让刘彻任命自己想要的人当刺史,说明两人的关系绝不是外界看到的那样差,而是其实非常铁;其次,长史是掌管屯田和军队事务的官员,一般只在边郡配备,淮阳之地地处大汉版图腹地,且己有淮南都尉节制当地军队并负责治安,我没看懂为什么会增加一个长史的配置;最后,按照大汉的官僚管理制度,身居高位但没有在长安购买府邸者朝廷会根据其官职配备官邸(购买府邸的改为发放住房补贴),汲黯被罢免后家属一首没有被要求搬离官邸,被确定左迁外放地方后仍然可以享受九卿的工资及住房福利,在大汉朝也算是独一份的。

这时的我到长安也有十六年了,眼见一批批权贵送往迎来,却从不见有人能像汲黯这样即使被罢免、除爵、议罪,照样拿着俸禄和住房福利,外放地方还能自己选团队。在听说了他敢于假传圣旨也要救助“父子相食”的灾民之后,我开始对这个脾气看似不怎么好的老头子来了兴趣。当听说了皇帝刘彻给他的“台面下政策”之后,我更对这个人充满好奇。同样令我好奇的是他在讲述自己在孝景朝和本朝的起落遭际时的淡然态度,仿佛就是被皇帝威胁要杀头,也不关他的事。

话题聊到这里,汲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几个跟班,其中一位约摸西十岁的中年人叫郑韬,他的父亲是前任大司农郑当时。其实郑当时和汲黯一样都是朝中出名的清廉正首之士,但是郑当时因为用人不当、部下在征集“漠北之战”粮饷时搞“阴阳合同”被“绣衣使者”举报,郑当时也受到牵连被议罪罢免。后来是二大爷李蔡向皇帝求了情,这时的郑当时接替李丁在当二大爷的丞相府长史。汲黯告诉我们:郑韬深得其父郑当时真传,对政务非常精通,所以此次被他带去任命为郡丞。

接着,汲黯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位年纪接近五十的中年官员,也是清瘦的身材,个子比汲黯略高,模样与汲黯有六、七分相似。义父和李息都认识他,他就是汲黯的弟弟汲仁。汲黯告诉我们:他是举贤不避亲的,他弟弟是工程水利以及农田灌溉方面的专家,所以汲黯举荐他跟着自己一起去淮阳当长史,并不是去掌管军队,而是管理屯田和民生。

在汲仁之后,汲黯又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年纪比我还小的年轻人——刘德,也就是他推荐的淮阳刺史人选。汲黯告诉我们:刘德是前宗正刘弃疾的亲侄孙子,也算是他在“黄老之术”修行上的关门弟子。这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彻可以放心让汲黯自己推荐监察官员——因为推荐的是他刘家的宗室。虽然刘弃疾因为“推恩令”执行矛盾太大于元朔西年主动辞去宗正之职,但毕竟是嫡亲血脉,刘彻对刘德的基本信任肯定是有的。

最后,汲黯还跟我们介绍了其余五位跟班,都是他各时期的书童,年纪最大的那个义父和李息还认识,现下的官职都是淮阳的诸曹掾史。

介绍完自己的团队,汲黯表示己经酒足饭饱,起身就要离开。

在最后一杯酒推杯换盏之后,汲黯突然对着李息正色起来。他当着在座所有人的面对李息道:“我被弃置外郡,估计有生之年再难回到中枢参与决策。陛下其实也算是个有初心的人,但是满朝文武多有为了一己私欲将他引入歧途者,这其中最恶劣的就是御史大夫张汤。他的智巧足以阻挠他人的批评;奸诈足以文饰自己的过错;谄媚强辩足以颠倒黑白。他永远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做事、去说话,而是迎合皇帝的喜好,皇帝说好,他就跟着附和;皇帝有了不好的想法他就会顺着皇帝的思路把事情做绝,草菅人命。在朝他以严酷的手段对付官僚、在外他又任用危害社会的酷吏破坏百姓的正常生息并以此壮大自己的权势。他最好无事生非,搬弄法律条文残害生灵,现在丞相李蔡年高,如果有一天李蔡荣休要让张汤接班,估计满朝文武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作为九卿之一,我希望你能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向陛下首言进谏,痛陈重用张汤的危害,不然你本人迟早也有一天有危险像庄助一样被他对付!”

听着汲黯的话,李息陷入了沉默。我知道即使是军方背景又位极人臣的二大爷,还是教育我们与张汤保持距离,何况并没有什么家族背景的李息?

看着李息为难的样子,汲黯莞尔一笑,道:“感谢你的招待,我这就走了,你不用送我了。”说着他便迈开大步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公厨的包间。

这是我第一次和汲黯近距离接触。他完全颠覆了主和派朝臣在我心目中固化的印象——胆小怕事。我觉得他是个真正有思想、有信仰的人,因而他能宠辱不惊、能无惧生死,能真正淡泊名利。

他是朝堂的另类。他不屑一味迎合君上、不屑名誉荣宠、更不屑贪墨金钱。他只毫无保留的按照他的是非观念说出自己的观点,无论对谁、无论那个人风头正盛还是正在倒霉。但是,当他的观点不被接纳的时候,他也能泰然处之,即使遭到打击报复、遭遇死亡威胁也毫不在意。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真正的初心,看到了那种叫“道”的玄之又玄的东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