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唐宗汉武后半句 > 第022章 折戟大漠(第1页)

第022章 折戟大漠(第1页)

相对卫青在元光六年的初露峥嵘,大爷在元光六年可谓老马失蹄。他训斥义父时说的要“不计战损”最终一语成谶,李家最精锐的一万骑兵最终没有人能再马蹄南归,全部一战殉国,埋骨荒外。

虽然一生与匈奴大战几十场,但其实对于大爷来说,远离国土进入匈奴腹地作战也是第一遭。

开始,雁门关关市的匈奴兵得知这次他们遇到的越关作战汉军由“飞将军”李广统率也都很惶恐,一路溃败。大爷率军一路向东北追赶,越过一大片沙漠——大泽(呼伦贝尔沙地)后来到了乌桓山西麓。

在这里,埋伏了很久的匈奴左谷蠡王“伊稚邪”与李家骑兵碰面了,而同时从大泽方向,“军臣”单于主力也集结向李家军背后攻来。

“军臣”单于和左谷蠡王“伊稚邪”的总兵力十万,正是五年前从马邑口袋逃脱的原班人马。一万悍不畏死的李家骑兵在大爷指挥下选择杀向在大泽集结的“军臣”单于大军,最终与十万匈奴大军在迟到五年后白刃相对。但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大爷这次变成了落进口袋的那个。

大爷和手下都没有怂,他们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当大爷射完了最后一支箭矢,胯下的战马也体力不支倒下了……

落马的大爷被匈奴骑兵包围,因为“军臣”单于下达了要“活捉大汉飞将军”的军令,匈奴骑兵没有用弓矢招呼大爷,而是用渔网将他团团围困、俘虏。

大爷无奈的在渔网中蜷成一团,匈奴大军则在俘虏大爷之后忙着打扫战场,割取李家军阵亡儿郎的头颅统计军功。当匈奴大军沉浸在全歼李家军骑兵、生擒“飞将军”李广的喜悦中时,大爷偷偷取出藏在军靴里的匕首,割开渔网,然后抽起近身一名匈奴兵的马刀送那厮归了西。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匈奴兵慌了神,在渔网里稍稍喘息的大爷用尽最后的力气砍倒一名匈奴骑校尉,骑上了骑校尉的“西极天马”。

“西极天马”是乌孙进贡匈奴的战马,是匈奴校级军官的常规坐骑,马匹性能高于一般匈奴战马。那匹白色的“西极天马”正值壮年,它似乎感觉到了大爷的勇武,很配合的在大爷的驱驰下折返回大泽,并在匈奴兵合围之前载着大爷一骑绝尘,逃出生天。

据说当时亲历大爷逃脱的匈奴官兵都既遗憾又感慨,觉得”飞将军“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

在这场战役进行的过程中,在长安的李家人每天看到新邸报的心情都是无比沉重的。

当李息部发回确认李家骑兵全军覆没的加急邸报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相信的,首到第三天的邸报明确李息的斥候发现在沙漠有大量被砍头的李家军遗骸、包括跟随大爷十多年的枣红色战马的三匹大爷换骑的战马尸体也同时被发现时,我们才不得不选择相信了这一难以令人接受的事实。

得知消息的我比李敢更先哭了,我不敢想象我的救命恩人、那个战神一样存在的大爷居然就这么死了。

得知噩耗的大娘当场晕厥,幸好义父就在身边及时帮她救治,但是大娘后来还是病了一个多月,病好后走路就不利索了。

大娘病倒后的第二天又传来邸报,说大爷没死,但是被匈奴人俘虏了。

我听说之后心下稍稍宽慰,不过李敢听后似乎更难接受了:他宁可接受功勋卓著的父亲战死,也不能接受父亲做了俘虏。他想请假去前线证实军情的真假,义父则劝他稍安勿躁,李家是边防军世家,无论结果多么难以接受他李敢都要像个爷们儿一样挺住,而不是自乱阵脚。

还好,两天后又有邸报传回:大爷最终脱险,己经和后勤部队会合,目前在回京的路上。

在京的李家诸人这才缓了口气,但是心情依旧沉重:部队被全歼、主帅独自返回,这肯定是要被“议罪”的。

比大爷的邸报稍后传来的是公孙贺、公孙敖那一路的邸报,公孙贺和堂少爷李宇的一万部队在匈奴漠南地区搞了一趟“行为艺术”,没有遇到匈奴军队。公孙敖没有他哥哥幸运,在准备班师的时候遇到了和大爷大战之后向西行军的“军臣”单于一部(另一部去回援龙城了)大约三万余骑,公孙敖拿着次精锐的一万李家骑兵与这股部队磕了一场,结果因为敌众我寡和士兵与主帅默契程度差被击溃,损失了大约七千骑。

至此,从李信老祖开始辛苦经营了几十年的李家骑兵一战损失超过八成。比邸报晚一天,二少爷李椒还发回了“篆体密文”,确认我的小伙伴李高仔和李疤腿为了保护他殉职了,他让李敢和义父一定要多拿点细软抚恤在陇右的李高仔和李疤腿的义父。

当年李疤腿也没捞到娶媳妇,死了光棍一条也算干净。李高仔就悲催了,他还没和“如花姑娘”圆房就在乱军中丧了命。

首到二大爷随着卫青打了“大胜仗”(其实算不上大胜,也就是宣传需要)的消息传来李家人才稍稍安心。

到元光六年的冬月,所有参战人员都回了长安。大爷因为战败依律被“监军御史中丞”咸宣问话。不过不知道皇帝还是卫青的意思,咸宣对大爷还是很客气的,在提交皇帝的报告里也对大爷的努力提得比较多,对战败的结果提得很少。报告还夸大了大爷的伤势,向皇帝提出在调查期间免除对大爷监禁的意见。

皇帝刘彻并没有为难大爷,只是最后依照“议罪银”制度判了大爷用二十万钱免罪并开除公职(卫尉和将军军职全部革除),李敢及李家其他人都没有被波及。公孙敖一路兵败的责任也完全没有算到李椒头上,只有公孙敖本人被“议罪”,罚款免职。此外,牺牲的李家军骑兵都受到了抚恤,抚恤标准参照役兵。

李椒回来时带回了李疤腿和李高仔的尸体,义父安排人将尸体送回陇西,在李家祖陵“忠仆冢”安葬,他俩也是最先住进“忠仆冢”的我的小伙伴。

元光六年的那一仗是大爷戎马一生最大的一场败仗,刘彻虽然在卫青的求情下给面子没有严厉的处罚大爷,但是积累的军功清零,大爷距离封侯的目标更远了。

大爷赋闲就留在了长安的府邸,他主持花了大半家财去在朝廷之外增厚抚恤了那一万七千边防军阵亡将士的家属。大爷那一系的在长安进入禁军的二代、三代都得到了抚恤,因为他们家的父亲、爷爷这一战全部阵亡了。大爷与二大爷不太一样,二大爷喜欢选得力的参军、主簿、计吏一类的辅助人员的后代进行培养,大爷则完全是选作战勇猛的将士后代重点栽培。

第二年,因为冬至和朔日为同一天,刘彻改年号“元朔”。那一年的元旦聚餐是我过得最憋屈的。义父和各李家元老席间所谈的无不是“某某走了”、“某某殉国后家人如何如何惨”……最让人不开心的是大爷和二大爷在酒后打了起来,义父和一众老部下全力劝阻才把他俩拉开。

我当时并不知道大爷和二大爷为啥会打起来,也不敢问义父。很多年后从李丁次子李二丁那边才得到了答案:大爷要让二大爷去找公孙敖、公孙贺兄弟给七千李家役兵子弟的增厚抚恤金买单,二大爷不同意,大爷就说:如果不买单就停了他们在藩王劳军军饷里面的那块灰色利益。二大爷不同意,还说大爷瞎花钱都要把李家的家底花没了,真遇到事情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俩老头都喝了酒,这一互相不爽就掐了起来。

正月一过,二大爷和堂少爷便搬出了府邸,搬家时把库房剩下的细软基本上全搬走了,只留下来两箱说是让义父带回陇西支配。义父怕大爷不开心又闹出什么事情,于是没回军营,而是留在了长安,细软当然也没带走。

二大爷新购置的府邸在明渠南岸清明门附近,临近长乐宫南侧宫墙,与卫青、公孙贺、公孙敖等的府邸靠近。孝文、孝景朝的旧权贵一般喜欢住在明渠北,而明渠南则是卫家外戚和新崛起势力购置宅邸的首选区域。

二大爷搬家后大爷一次都没去,我休沐时跟着义父去过一次,那府邸的奢华程度比我们现在的府邸更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