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向葛谦提问:智慧如范蠡明知计然提醒他“勾践不可共富贵”还要献西施;明知长子去、次子死为何不在长子执拗要去时不劝说清楚或者亲自去操作、试图改变事情结果呢?
葛谦笑道:“为了你信奉的‘道’啊!‘美人计’己定,如果因为与西施产生私情就改变初衷范蠡的诚信在哪里?范蠡认可‘杀人偿命’,所以次子偿命而死他也能接受。如果借着营救次子让长子、幼子和妻子都明白他们的局限,是不是比花钱救活一个杀人犯的意义更大?同时,你要注意,范蠡的‘三散家财’是不是在践行‘取于天下、用于天下’?他做出如此淡薄财富的态度时他的商誉天下还有谁能比拟?”
我不得不感叹葛谦的睿智,但是他和义父、汲黯又完全不是一个路数的。于是我问他:他的思想内核到底是哪一家。
葛谦告诉我:他的内核和我一样是道家,但是他对道的理解杂揉了荀氏儒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和齐法家等稷下学派。在这些派别中,他重点向我推荐了纵横家和兵家,准确的说,他向我推荐的是纵横家的鼻祖兼兵家在战国时代的集大成者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号“玄微子”,因隐居淇县云梦山鬼谷而自称“鬼谷先生”。相传此人在鬼谷开宗授课,门生五百余人,教出了一大批影响战国格局走势的人才,包括:孙膑、庞涓、尉缭子、苏秦、张仪、毛遂等,因此云梦鬼谷也被称为“战国军庠”。
鬼谷子的思想核心被称为“纵横捭阖”,主张通过游说、谋略实现政治目标,他的学说成为搅动战国风云的最强推手,他的弟子成为风云诡谲的战国逐鹿中的主角。在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拉扯中让战国时代充满谋士的智慧;在孙膑、庞涓的恩怨里书写田齐气运的起落与魏武卒的悲歌。
在葛履的书斋中,我有幸读到了《鬼谷子十三篇》。
“捭阖第一”,提出“捭”(开放)与“阖”(封闭)的辩证关系,主张通过动态调整沟通策略掌控局势。
“反应第二”,强调“反听”之术,通过沉默观察对方言辞矛盾,以“象比”(类比与象征)推演真实意图。
“内楗第三”,剖析君臣关系的亲疏动态,提出“内”(情感投合)与“楗”(计谋进献)的双轨策略。
“抵巇第西”阐述万物皆有“巇”(裂痕),智者需“抵而塞之”(修补)或“抵而得之”(颠覆重建)。
“飞箝第五”,以褒扬之词“飞”诱对方吐露真情,再以话术“箝”控其决策。
“忤合第六”,主张“因事为制”,在对抗(忤)与合作(合)间灵活切换。
“揣篇第七”,叙述在对方“极度喜惧”时揣摩真情,需综合国力、民心等变量分析。
“摩篇第八”,以“摩”为“揣”的延伸,通过主动刺激(如钓鱼诱饵)触发对方反应。
“权篇第九”,根据对象特点调整言辞——对智者“依博”,对拙者“依辩”,并注意避免“病、怨、忧、怒、喜”五类失当言论。
“谋篇第十”,诉说谋略生成链条“事、谋、议、说、进、退、制”,针对“仁人、勇士、智者”三类对象设计不同策略,强调“正不如奇”(常规不如奇计)。
“决篇第十一”,阐述决策需“度以往事,验之来事”,疑难时可用占卜辅助。
“符言第十二”,论述君主修养准则,如“安徐正静”的仪态、“赏罚必信”的权威。
“转丸、胠乱第十三”,“转丸”聚焦逆境中的辩术;“胠乱”探讨乱世择主之法。核心为“因势利导,见缝插针”。
《鬼谷子十三篇》与我过去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它是人性之学、兵法之道、商贾之策的延申和方法论总结,是一本将世事真理掰开了、揉碎了血淋淋、赤裸裸告诉读者的书。书中尽是机巧变通的道理,但我在书中却读到了道的延伸——一本特别适合我这种憨怂人的方法论。
在西月初,我读完这本《鬼谷子十三篇》时葛谦问了我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你真正读到的是什么?”
我告诉了他西个字:“弃仁绝智。”
当我给完这个答案,一旁的葛履惊掉了下巴。我以为我知道他惊讶什么:一本满是心机诡辩的书,我居然读到了弃仁绝智?
可是看着葛谦一脸的微笑,我下意识觉得我可能猜错了。
果然,葛履开口道:“你居然和谦弟十五岁时读完这本书说出了同样的读后感!”
后来葛履在一个葛谦不在场的时候告诉我:在他父亲生前,许多稷下善“望气”者都曾对他父亲说葛谦气运旺盛,甚至夺走了父亲的绝大部分气运(义父也这么说过)。
当葛谦形成自己惊世骇俗的思想观点之后,葛至阳向一位善于“望气”的稷下学者说:葛谦是在淇县怀的。那位学者半开玩笑的说:“那令郎莫不是鬼谷王诩的转世吧?”
那么为什么我和葛谦会觉得千般机巧、万重辩术的《鬼谷子十三篇》背后的逻辑是“弃仁绝智”呢?其实这是一位大隐隐于世者的两面——人前是一张和蔼可亲、洞悉人情世故的圆融的脸;人后是一颗拿得起放得下、质朴自然的“弃仁绝智”的心(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是被道德观念、情绪波动、脸皮面子所左右,那么他不可能成为无往不利的纵横家)。
高山流水,莫逆于心。葛谦后来成为我这一生思想契合度最高的朋友,无关造化、气运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