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开局救了朱棣 > 第85章 新政破局显成效 北疆烽烟骤然起(第1页)

第85章 新政破局显成效 北疆烽烟骤然起(第1页)

潘家的覆灭,如同在江南官场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波澜久久未能平息。抄家所得的金银田产数额之巨,令人瞠目结舌,更坐实了其盘剥地方、勾结外敌的罪行。与之牵连的官员、士绅纷纷落马,空出了大量的位置。

朱元璋借此机会,大力擢拔了一批在清丈、办案中表现出色的干练官员,以及部分出身寒门、通过新学考核的青年才俊,填充到江南各级衙门。朝廷的权威和新政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灌注到这片富庶之地。

阻力骤然减小。

没有了顶级豪强的暗中作梗和庞大保护伞,清丈工作在应天三县的推进变得异常顺利。大量被隐匿的田亩被登记入册,新的鱼鳞图册快速成型。随着赋税减免政策的切实执行,自耕农和佃户真正得到了实惠,民间对新政的抵触情绪大为缓解,甚至开始出现拥护之声。

银行门口恢复了往日的秩序,挤兑风潮彻底成为过去。那些曾联手抬息的钱庄,此刻噤若寒蝉,要么悄然歇业,要么主动向银行示好,寻求合作。金融秩序得以重整。

海上巡检队的筹建也步入快车道,郑和拨付了部分战船和人手作为基础骨架,开始招募水手,巡逻近海,商路安全感显著提升。

似乎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改革的阵痛期仿佛己经过去,新政终于开始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成效。

东宫书房内,朱标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脸上难得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先生,看来此番雷霆手段,确实起到了震慑效果。江南局势,总算平稳下来了。”

林奇正在翻阅一份关于新式织机改良的文书,闻言抬头,语气却依旧谨慎:“殿下,眼下只是表面平稳。潘家虽倒,但其代表的旧势力根基仍在,只是暂时蛰伏,心中怨气未必消散。新政触动的利益太大,我们仍需如履薄冰。”

他放下文书,补充道:“况且,清丈仅在应天三县试点成功,若要推广至整个江南,乃至全国,必然还会遇到新的问题,碰到新的硬骨头。此时远未到可以松懈之时。”

朱标点了点头,收敛了笑容:“先生提醒的是。孤有些过于乐观了。接下来,当借着这股势头,将三县经验总结成册,遴选得力干员,准备向苏松杭嘉湖等府推广清丈。同时,银行、巡检队等新政,也需巩固成果,稳步推进。”

“殿下英明。”林奇赞同道,“此外,潘家案所抄没的田产、商铺、银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处置,需慎重。臣建议,田产可部分收归官田,部分发卖或赁于无地少地之民;商铺可由市舶司或工部接手经营,充实官产;银钱则纳入国库,专项用于新政推广及北疆防务。”

“就依先生之意,拟个详细章程上来。”朱标从善如流。

**然而,就在朝廷上下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消化江南胜利果实时,遥远的北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丧钟般敲响了金陵的晨钟!

“报——!大同急报!鞑靼太师阿鲁台亲率五万精锐铁骑,趁黄河冰封,绕开防线,突袭大同外围!卫所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大同镇危在旦夕!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军报上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血与火的气息,重重砸在刚有起色的朝堂之上。

刚刚还在为江南新政初显成效而稍感欣慰的朱元璋和朱标,瞬间被拉回了冰冷的现实。北元的威胁,从未远去,甚至更加强大了。

“阿鲁台!好贼子!”朱元璋猛地站起,额角青筋跳动,“边防哨探是干什么吃的!五万大军入境,竟毫无察觉?!”

兵部尚书噗通跪地,声音发颤:“陛下息怒!去岁今春北疆雪大,哨探艰难……且阿鲁台用兵狡诈,分兵多路,行动极其隐秘……”

“废物!”朱元璋一脚踹翻御案前的香炉,怒火冲天,“现在说这些有何用!援军!立刻派援军!大同若失,北疆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父皇息怒!”朱标强自镇定,出列道,“当务之急是调兵遣将,稳住大同防线。儿臣建议,即刻命周边甘肃、宁夏、宣府诸镇抽调精锐骑兵,火速驰援大同!同时,命京营备战,随时准备北上!”

“准!”朱元璋毫不犹豫,“立刻传旨!令徐辉祖(徐达之子)暂代大同总兵,统筹防务!各路援军,务必尽快到位!”

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朝堂,且比以往更加浓重。阿鲁台是北元现今最具实力的权臣,其亲率主力南下,绝非寻常扰边,必是图谋重大。

退朝后,朱标与林奇、兵部、五军都督府官员紧急商议。

“阿鲁台此次来势汹汹,选择黄河冰封时节,绕过重镇,首扑大同,其志不小。”一位都督佥事面色凝重,“我军主力分散各镇,集结需要时间。大同守军经此突袭,折损不少,恐难久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