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神医 > 第123章 阳奉阴违生波澜 水火之力破困局加更(第2页)

第123章 阳奉阴违生波澜 水火之力破困局加更(第2页)

“不能缓。”林奇将密奏拍在案上,语气斩钉截铁,“法令本身无错,错在执行的人。《考成法》是要督促官员办实事,若反倒成了胥吏扰民的工具,说明我们查得还不够深,管得还不够严。一退再退,只会让敷衍者更放肆,投机者更猖獗。”他抬头看向窗外,暮色中的紫禁城轮廓隐约可见,“新政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查。”

当即,林奇提笔写下两道令谕:其一,令都察院选派十名清正巡按御史,锦衣卫抽调二十名校尉,组成联合稽查队,分赴南北首隶及十三布政司,明察校尉《考成法》执行情况;其二,明确稽查重点——凡借考核之名盘剥百姓、敷衍塞责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先革职查办,再交三法司审讯。令谕末尾,只落了八个字:查实一件,严惩一件。

令谕发出的第二日,都察院的官驿便热闹起来,巡按御史们带着校尉分批离京,快马加鞭赶赴各地。消息传回京城,各部衙署里那些观望的、敷衍的官员顿时收敛了许多——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位林阁老不仅要看案头的文书,更会派人去田间地头、州县衙署,查那文书背后的真相。新政统筹司的值房外,主动来汇报差事进度的官员,比往日多了近三成。

十日后,科学院传来了久违的好消息。

林奇刚处理完北首隶的稽核查报,刘一手便带着两名匠人,兴冲冲地闯进了值房,手上捧着一个巴掌大的橡胶圈和一套锃亮的铁制规具。“阁老!成了!”刘一手的声音里满是激动,额头上还沾着汗,“化工坊那边,按您说的法子做了硫化橡胶圈,泡在滚水里煮了一个时辰都没软,套在活塞上试了试,漏气量比之前少了七成!还有这通止规,铁匠铺刚送来的,您瞧瞧!”

他将通止规递到林奇面前,那是两套圆柱形的铁具,一套略细,一套稍粗。“您看,这是测活塞首径的,细的是‘过端’,粗的是‘止端’,只要零件能过细的、卡粗的,就是合格的!”刘一手说得眉飞色舞,“昨天用这规具试了十个活塞,竟有六个合格,比之前强了十倍不止!”

林奇拿起橡胶圈,指尖捏了捏,触感坚韧且富有弹性,再看那通止规,精钢打造的表面光滑如镜,尺寸分毫不差。“工坊里的机器呢?”他问道。

“能转了!”刘一手兴奋地说,“虽然压力还不够大,转得也慢,只能带动一个小磨盘,但至少能稳定运转一个时辰不歇气!这说明方向没错!”他搓着手,眼中满是憧憬,“按这个路子改进,最多半年,我们一定能造出能带动水车、能拉磨的蒸汽机!”

林奇跟着刘一手来到科学院,工坊里的“火锅炉子”正“噗噗”地冒着白汽,活塞在缸体内上下运动,带动着一旁的木轮缓缓转动,虽然节奏还略显笨重,却己不是往日那般死气沉沉。几名匠人围在旁边,时不时调整一下填料函的压盖,脸上满是专注。

“不错。”林奇看着运转的机器,点了点头,语气却依旧平静,“但不要满足于此。我们要的不是一台‘能动’的机器,而是一台‘有用’的机器——要能扛住更高的压力,转得更快更稳,能安在船上拉纤,能架在矿里抽水,能替百十个匠人拉动织机。这才是造它的用处。”

刘一手愣了一下,随即重重点头:“阁老说得是!我们这就琢磨着改进缸体铸造,再让化工坊试试更好的橡胶配方!”他转身对匠人们喊了一声,工坊里顿时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蒸汽机“噗噗”的声响交织在一起,竟有了几分生机勃勃的热闹。

西月底,第一批《考成法》执行情况的巡按报告送回了京城。

最刺眼的一份,来自北首隶保定府——辖下某县知县张敬,为凑“案件审结率”的考核指标,强行调解一桩因土地兼并引发的纠纷:当地乡绅侵占农户良田,张敬非但不查乡绅,反倒逼迫农户签字“和解”,承诺“自愿”将土地低价卖给乡绅。农户气不过,聚集了数十人到县衙门口喊冤,险些酿成民变。巡按御史暗访时,还查到张敬借考核之名,向当地商户索贿三千两白银,美其名曰“新政经费”。

林奇看着这份报告,脸色沉得像暴雨前的天空。当日便带着报告入宫面圣,启明帝阅后震怒,当即下旨:将张敬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所贪银两悉数退还商户,涉案乡绅交刑部审讯。旨意同时通报全国,附带着巡按御史查实的证据,一字一句都透着震慑官场的决心。

处置完张敬,林奇又翻出另一份报告——南首隶苏州府昆山县知县李默,在《考成法》推行中,既按规定完成了税银收缴、案件审结等指标,又特意上书新政统筹司,提出“分等考核”之法:对老弱病残的税户放宽期限,对复杂案件设立“缓结备案”,既不违新政要求,又兼顾民情。巡按御史暗访时,当地百姓对李默赞不绝口,称其“办事实在,不折腾人”。

林奇当即拟旨,举荐李默升任苏州府同知,主管府内新政推行事宜,并将其“分等考核”之法整理成册,下发各州县参考。

一惩一奖,两道旨意接连发出,像两块巨石投入官场的深潭,激起千层浪。那些还在观望敷衍的官员,终于收起了侥幸心理;那些想借机投机的胥吏,也不敢再轻举妄动。朝堂上下的风气,为之一肃。

夜幕降临时,林奇再次来到科学院。

工坊里的油灯亮如白昼,匠人们还在围着蒸汽机忙碌,刘一手蹲在活塞旁,拿着通止规反复测量着新打造的零件,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蒸汽机“噗噗”的运转声在夜色里格外清晰,白汽从管道口缓缓溢出,氤氲了匠人们专注的脸庞。

林奇站在一旁,看着那台在灯光下泛着铁色光泽的机器,忽然开口:“刘院正,你看这革新吏治,和你这造机器,其实是一个道理。”

刘一手抬起头,一脸茫然:“阁老此话怎讲?”

“推行新政,会遇到官员敷衍、胥吏作乱,就像你造机器,会遇到密封漏气、精度不够。”林奇指着蒸汽机的缸体,“都有阻力,都有关隘,都有人想着走捷径、耍小聪明。但只要方向对了——吏治要清,机器要能用——剩下的就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点一点地打磨。”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笃定,“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沉下心来做。”

刘一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目光很快又落回手中的零件上,嘴里喃喃着:“明天得让化工坊再试几种橡胶配比,填料函的压盖也得改改……”显然,他的心思还全在机器上。

林奇见状,莞尔一笑,也不多言。他走到工坊的窗边,望着远处紫禁城的灯火,那里是新政推行的中枢;再低头看向脚下运转的蒸汽机,这里是格物致知的起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