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听后,眉头微微一皱,显然对这个提议有些疑惑。他看着朱文正,不解地问道:“哦?这以工代赈究竟是怎么个说法呢?”
朱文正拱手道:“殿下,所谓以工代赈,便是招募受灾百姓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朝廷负责他们的伙食,在给点工钱。如此一来,百姓有了收入能维持生计,朝廷也无需额外发放大量救济粮。而且百姓为了工钱会更卖力干活,工程进度也能加快。”
朱标摸着下巴,思索片刻道:“此计可行,既能解决工程人力问题,又能缓解百姓受灾困境,还能节省朝廷开支。只是,招募百姓需妥善安排,工钱发放也得公平合理,否则易生事端。”
朱文正点头道:“殿下放心,臣会制定详细章程。招募时严格审查,工钱按工作量计算,每日结算,并有专人监督。”
朱标听后,沉思了一会,然后说道,“这样吧,明日咱们就回应天,到时候由你跟父皇听起,孤估摸着朝中大臣有不少有意见的,到时候你去说服他们吧。”
朱文正抱拳领命道:“殿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说服众臣支持此议。”他言辞恳切,信心满满。
一旁的严诗兴见状,也赶忙附和道:“文正兄若在技术方面需要讲解,我必定全力配合,绝无二话。”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叮嘱道:“此事关系重大,你们回去后还需再仔细斟酌,完善细节,万不可掉以轻心。”
二人领命告退,回到房间后,便开始认真商讨起来。他们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无懈可击。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众人收拾行装,启程回应天。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朱文正站在殿中,将南水北调与以工代赈之策详细地阐述了一遍。
话音未落,便有大臣站出来高声反对:“此工程耗时之久、耗资之巨,实非我朝所能承受,恐会劳民伤财,动摇国本啊!”
这一反对之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朝堂上的一片哗然。
然而,朱文正对此早有预料,他不慌不忙地回应道:“诸位大人稍安勿躁,且听我细细道来。”
接着,他将工程的利弊以及应对之法一一剖析,条分缕析,让人无可辩驳。
严诗兴也在一旁适时地补充一些技术要点,使得整个论述更加严谨、全面。
朱标在旁不时出言帮衬,力挺此策,使得局面逐渐稳定下来。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部分大臣的态度开始有所松动,不再像一开始那样坚决反对。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始终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聆听着众人的争论。他的眼神深邃而锐利,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神情。
待到众人争论稍歇,朱元璋终于缓缓开口:“此事兹事体大,还需从长计议。”
他的话语虽然简短,但却给了朱文正等人一线希望,让他们有机会继续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