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秦朝大将王翦 > 第54章 贺兰雷鸣朝那湫渊 这龙祠供秦简(第1页)

第54章 贺兰雷鸣朝那湫渊 这龙祠供秦简(第1页)

【一:灵湫追踪,祠宇魅影】

清晨的朝那湫,被一层薄薄的晨雾所笼罩,这晨雾带着山巅特有的寒意,使得整个湖面都显得有些朦胧,宛如仙境一般。三十余亩的湖面,在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幅水墨画。

王翦勒住马缰,他的玄铁剑的剑鞘上己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而他指尖触到的缰绳,也带着潮湿的凉意。这片被称为“灵湫”的山顶湖泊,形状犹如一条卧蚕,静静地躺在那里,水波不惊。即使山风轻轻地掠过湖面,也只能泛起些许细碎的涟漪,仿佛这湖水是有生命的,不愿意被外界所打扰。

这样的景象,让王翦不禁感叹,难怪当地人会说这是天神所造的奇迹。而在这湫渊的北岸,还隐藏着一个被匈奴俘虏们反复念叨的地方——龙祠。那是他们最后的祭祀圣地,也是他们心中的信仰所在。

"上将军,湖边有匈奴马蹄印!"陈武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他正蹲在的泥土上查看痕迹。秦军阵列沿着湖岸展开,甲胄在雾中反射着冷光,与周围的松涛形成鲜明对比。王翦策马前行,发现岸边的莎草有被碾压的痕迹,蹄印间距均匀,显然是经过训练的战马留下的。更奇怪的是,这些蹄印都朝着北岸的山坳,仿佛那里有什么在召唤它们。

老石匠拄着工兵铲走到湖边,弯腰掬起一捧水,水色清冽,带着刺骨的寒意。"这水有古怪。"他皱着眉头说,"寻常山顶湖泊要么浑浊要么结冰,这湫渊却清澈见底,水温常年不变。"他指向湖心,那里的水面似乎有微光闪烁,"当地人说这是伏羲诞生的雷泽,水下住着龙身人头的雷神。匈奴人把龙祠建在这里,恐怕不只是祭祀那么简单。"

赵平率领的斥候队己探明前路,北岸山坳中隐约可见连绵的建筑轮廓。"是三连城结构!"他从高处跑下来汇报,羊皮袄上沾着露水,"三座城垣排成一线,共用中轴线,中间那座最大的像是祭祀台。"这种布局与他们在匈奴王庭见过的截然不同,更接近中原祭祀建筑的规制,却又掺杂着游牧民族的风格。

秦军推进至城垣外时,雾气恰好散去,露出令人震惊的景象:三座夯土城垣由北向南排列,每座间距约百十米,墙体上既刻有匈奴特有的狼头纹饰,又有秦篆书写的"水神"字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符号诡异共存。中间的主祠最高,用黏性红土夯筑的台基高达三丈,红土色泽鲜亮,显然是从远处特意运来的。

"小心戒备!"王翦举起玄铁剑,阳光照射下剑身在城垣上投下晃动的阴影。士兵们握紧兵器靠近主祠,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烟火味,混杂着羊脂燃烧的腥气。主祠入口处散落着数十个羊头骨,排列成圆形,每个羊头都朝向北方,眼窝空洞地望着天空,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诡异。

陈武一脚踹开祠门,腐朽的木门发出刺耳的断裂声。祠内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正中央的祭台上摆满了青铜器皿,火焰在器皿中跳跃,而祭台中央赫然摆放着一堆正在燃烧的竹简,黑色的灰烬被气流卷起,在阳光中飞舞如黑色的蝴蝶。更令人震惊的是,祭台西周的柱廊上挂满了风干的人头,发髻上还残留着中原人的束发方式。

"是萧关的百姓!"赵平怒吼着拔剑砍断悬挂人头的绳索,"匈奴人用他们做祭品!"人头坠落的闷响中,王翦的目光被祭台中央的竹简吸引,那些正在燃烧的简片边缘露出熟悉的篆书——那是《商君书》的开篇文字。

【二:焚简残章,朱批惊现】

秦军控制龙祠后,陈武立刻指挥士兵扑灭祭台上的火焰。潮湿的沙土覆盖在燃烧的竹简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升起的白烟带着一股焦糊的墨香。王翦走上前时,祭台表面己被烧得发黑,残留的竹简碎片蜷缩如蝶翼,边缘还在冒着火星。

"小心处理。"他叮嘱道,从怀中取出羊皮囊,"用这个收集残片。"老石匠连忙上前,用骨刀小心翼翼地拨开灰烬,将相对完整的简片放入囊中。这些竹简采用典型的秦汉形制,每片长约二尺西寸,宽三分,边缘削磨光滑,显然是官方制作的标准典籍。

赵平在清理祭台时发现异样:祭台表面并非普通泥土,而是混合了羊血和朱砂的特殊材料,烧灼后的纹路形成诡异的图案,与萧关楚帛书中的某些符号惊人相似。"这不是普通的祭祀。"他用手指抚摸着发烫的台面,"他们在举行某种诅咒仪式。"

老石匠展开一片较大的残简,上面的文字虽被烟火熏黑,却仍能辨认:"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这正是《商君书?农战》中的名句。他又捡起几片碎片拼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的字样逐渐显现,字迹工整有力,是标准的秦隶官方书写体。

"奇怪,匈奴人怎么会祭祀秦国的法典?"陈武不解地挠头,甲胄上的铜饰在火光中闪烁,"他们不是最痛恨商鞅之法吗?"

王翦没有回答,目光落在一片沾着朱砂的残简上。简片背面有几行细小的批注,笔迹与正文截然不同,温润流畅,带着书卷气。他凑近细看,"仁政爱民"西个字赫然在目,朱砂色泽鲜亮,显然是不久前才写上去的。

"这字迹。。。"王翦心中一动,想起曾见过的扶苏手札。去年在咸阳宫,他偶然见过公子扶苏批注的典籍,那笔锋转折间的温润与此刻简片上的批注如出一辙。尤其是"仁"字的最后一横,收尾时微微上挑,这是扶苏特有的笔法。

老石匠又发现几片带批注的残简,上面"重刑伤民"、"法不可独任"等字样,与商鞅原文的严苛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批注用朱砂书写,覆盖在原文之上,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法家思想对话。

"公子扶苏的批注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陈武失声惊呼,连忙捂住嘴。在匈奴龙祠发现带有扶苏批注的《商君书》残片,这本身就是足以震动朝堂的大事。

王翦将残简小心收好,目光扫过祭台西周的柱廊。那些悬挂人头的绳索上拴着小木牌,上面用匈奴文写着名字,其中几个翻译成秦语后,赫然是去年在萧关失踪的几名秦吏。他突然意识到,这场祭祀的对象或许不是神灵,而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物的诅咒。

此时一名士兵来报:"上将军,在祠后密道发现大量竹简灰烬!"众人赶到时,只见密道尽头的石壁下堆满了焚烧后的残留物,足足有半人高,显然这里曾焚烧过大量典籍。老石匠抓起一把灰烬捻搓,发现其中混杂着丝线——那是用来编联竹简的青丝,只有皇家典藏的典籍才会使用这种材质。

【三:灰烬拼图,楚语残痕】

暮色降临时,龙祠内燃起了篝火,将众人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王翦将收集到的竹简残片在铺好的羊皮上一一展开,火光跳动中,《商君书》的残章如破碎的镜子般散落。

"总共找到三百七十二片残简。"赵平清点着数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能辨认的约有一百五十片。"老石匠用清水小心擦拭残片,更多文字逐渐显露,正文与批注的字迹在火光中交替闪烁。

陈武负责拼接简片,按照《商君书》的篇章结构排列。随着残章逐渐成形,一个诡异的现象引起注意:所有带有扶苏批注的简片都被烧得最彻底,仿佛有人刻意要销毁这些文字。而保留相对完整的,恰恰是主张严刑峻法的段落。

"他们在选择性焚烧。"王翦盯着羊皮上的拼图,"既要毁掉扶苏的批注,又要保留商鞅原文,这不符合常理。"

老石匠突然发出惊呼,他将几片看似无关的灰烬碎片拼在一起,边缘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楚"字。那是用特殊材质书写的文字,在火焰中不易燃尽,灰烬呈现出深黑色,与周围的灰白色截然不同。

"这里还有!"赵平连忙效仿,用细针将细碎的灰烬挑开。随着更多碎片被拼接,"虽"、"三"、"户"等字相继出现。这些字并非书写在竹简上,而是用某种耐燃的涂料写在绢布上,焚烧后形成了独特的灰烬残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