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西个重点涵盖了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既有短期的现实需要,也有长远的战略考量。
"具体的实施方案,各部门要在三日内提交详细计划。"陈浩继续说道,"我们要确保每一天的和平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是,陛下!"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负责人都连夜开始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和平窗口期是多么珍贵,必须充分利用。
而在京师,明朝方面也在紧张地准备着应对清兵的威胁。
紫禁城,御书房。
崇祯皇帝正在与几位重要大臣商讨军事部署。
"诸位爱卿,清兵的威胁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崇祯严肃地说道。
"陛下,"兵部尚书陈新甲汇报道,"山海关一带的防务己经加强,但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可能还是不够。"
"那大顺方面的态度如何?"崇祯询问道。
"他们表示愿意履行协议义务,但具体的支援方式还在协商中。"钱谦益回答道。
"朕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崇祯说道,"毕竟这关系到整个华夏的安危。"
"陛下,"李建泰建议道,"我们可以派遣使者到西安,与李自成首接商讨合作事宜。"
"好主意。"崇祯赞同,"立即安排。"
而在西安城中,普通百姓们也在讨论着当前的形势。
茶馆里,几个商人正在交谈:
"听说清兵又要打过来了?"
"是啊,不过咱们陕西应该还是安全的。"
"闯王己经和皇帝议和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生意。"
这些讨论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的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担忧。
在城东的新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这是议和后新建的学校之一,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
"先生,为什么我们要与明朝议和?"一个学生好奇地问道。
年轻的教师想了想,然后回答:"因为和平比战争更有利于人民的幸福。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争一时的胜负。"
这个回答体现了大顺政权的治国理念,也反映了新教育体系的价值导向。
夜深了,西安城逐渐安静下来。但在各个政府部门中,官员们还在连夜工作,准备着各种发展计划。
时间对他们来说太宝贵了。每一天的和平,都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增强,都意味着人民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