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他才来到频阳郡府。郡守早己得到消息,战战兢兢地出迎。扶苏没有训斥,而是先肯定了郡守推行新政的辛苦,然后才将沿途所见不法之事一一指出,人证物证俱在,令郡守汗流浃背。
扶苏没有罢免郡守,而是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责令其限期整改,清退蠹吏,安抚流民,并亲自监督,将克扣的粮饷发还到农户手中。同时,他上书咸阳,建议暂缓频阳郡下一阶段的征调,让百姓休养生息。
处理完频阳之事,扶苏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蜀郡。蜀道艰难,灵矿开采条件艰苦,怨气更重。扶苏不顾山路崎岖,亲自深入矿区,查看矿工生活状况。他发现,矿工死亡率高,并非全因矿难,更多是劳累过度和医疗保障缺失所致。
他召集当地官员和工头,没有一味斥责,而是与他们共同商议改进之法。他提议引入仙道院初步研制成功的“轻身符”、“避尘符”等辅助符箓,减轻矿工劳动强度;设立医官,调配草药;甚至改革工酬制度,将部分灵矿产出折价奖励给表现优异的矿工及其家属。
这些措施,起初遭到一些保守官员的抵制,认为耗费巨大,且仙家之物岂能轻予贱役?扶苏耐心解释,言明“人乃万物之灵,仙道亦需人气运滋养,善待工役,方能得天地眷顾,灵矿丰产”。他以太子的身份亲自督导,甚至动用了一部分自己的俸禄和嬴政赐予的修炼资源作为启动资金,终于将新规推行下去。
效果是显著的。矿工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怨气平息,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升。消息传回咸阳,连李斯都不得不承认,太子此法,虽缓,却实。
扶苏这一路,并非一味怀柔。对于冥顽不灵、贪腐成性、激起民变的官员,他同样铁腕无情,查实之后,或罢官流放,或就地正法,毫不手软。但他惩处之后,必会妥善安排继任者,并亲自向百姓解释朝廷法度,申明父皇爱民之心,将怨气引导至不法官员身上,而非朝廷和仙道大业。
数月巡视,扶苏的足迹遍布数郡。他每到一处,不摆架子,深入民间,听讼断案,扶危济困。他虽不擅仙道杀伐之术,但在仙道院的学习,让他更能理解百姓对“仙”的敬畏与期盼,常以浅显的仙道哲理(如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劝导官吏,安抚民心。渐渐地,“仁德太子”的名声不胫而走,甚至有些地方百姓私下为他立了生祠祈福。
这一日,扶苏巡视至陇西郡,恰逢郡内举行仙道院分院选拔。现场人山人海,有锦衣华服的贵族子弟,也有布衣草鞋的寒门少年。考核过程中,扶苏敏锐地发现,几名寒门子弟资质颇佳,却因无钱打点,受到考官刁难,成绩被故意压低。
扶苏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在考核结束后,召见那名考官。他没有厉声呵斥,而是平静地询问那几名寒门子弟的考核细节,并亲自以简单的仙道感应之法查验其资质,结果与考官记录大相径庭。
面对太子的质疑和确凿的证据,考官面如土色,跪地求饶,供出收受贵族贿赂之事。
扶苏当即下令革去考官之职,重新评定那几名寒门子弟的成绩,准许他们入院。同时,他颁布临时法令,严令仙道院选拔必须公正无私,严禁请托贿赂,违者重惩,并鼓励寒门学子勇于自荐。
此事迅速传开,天下寒门为之振奋,对太子更是感恩戴德。消息传回咸阳,嬴政在章台宫听完密报,良久,对身旁的赵高淡淡说了一句:“扶苏,颇得人心。”
赵高低头称是,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霾。
数月后,扶苏结束巡视,返回咸阳。他带回来的不是赫赫战功,也不是珍奇异宝,而是一份厚厚的奏疏,详细记录了各郡民情、吏治得失以及他推行的一系列“德政”措施的效果评估。
朝会上,扶苏从容汇报,数据详实,条理清晰。他并未居功,而是将成效归功于父皇威德感召和仙道大业的洪福,只是强调“民安则国安,民富则国富”的道理。
这一次,连李斯和蒙毅都没有出言反对。因为事实摆在眼前,扶苏巡视过的郡县,民怨平息,生产恢复,甚至对仙道政策的支持度反而更高了。这种“以柔克刚”的手段,确实起到了稳定后方、巩固根基的作用,与他们追求的开拓进取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
嬴政听完汇报,看着殿下沉稳仁厚、却又隐隐透出坚毅之色的长子,微微颔首。
“准扶苏所奏。其建言各项安民之策,着丞相府、御史府会同仙道院,斟酌推行全国。”
“另,扶苏巡风有功,赐金丹一枚,灵帛千匹,准其参议朝政。”
这道旨意,无疑是对扶苏此番作为的极大肯定,也标志着这位以仁德著称的太子,开始在仙秦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下朝后,扶苏没有志得意满,而是径首去了仙道院,找到林昊和赢阴嫚,商讨如何将安民措施与仙道推广更有效地结合。
林昊看着这位日渐沉稳、目光清澈的太子爷,心里暗自嘀咕:“这位爷…走的可是王道啊…跟陛下那霸道风格不太一样。不过…有这么个太子兜底,这仙秦的江山,说不定还真能坐得更稳当点?”
仙秦的巨轮,在嬴政的强腕驱动下破浪前行,而扶苏,则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修补着船身可能出现的裂缝,让它能行得更远。这父子二人,风格迥异,却似乎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共同支撑着这个新生仙朝的宏图霸业。
未来的风浪还很大,但至少此刻,仙秦的根基,因这份“德政”,而悄然变得更加坚实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