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六月中。
就在李邦华于墙子岭与多尔衮部激战正酣之时,大明北疆的另一处要害——宣府镇,也迎来了巨大的考验。
扬武大将军岳托率领的清军右翼,汇合了大量蒙古骑兵,兵锋首指宣府镇北路的重要关隘——独石口。
独石口守将,宣府副总兵杨国柱,乃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素以勇猛善战著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杨国柱毫无惧色,亲自登城督战,指挥若定。
清军依仗兵力优势,日夜不停地发动猛攻。云梯、楯车、箭楼……各种攻城器械轮番上阵。岳托更是调来了数十门红衣大炮,对着独石口城墙狂轰滥炸。
一时间,独石口下炮声震天,箭矢如雨,杀声动地。
杨国柱率部拼死抵抗,利用地形和城防工事,给予清军大量杀伤。城墙几度被轰开缺口,又几度被明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堵上。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城上城下,尸积如山。
然而,实力的差距是悬殊的。坚守了十余日后,独石口守军伤亡惨重,箭矢、火药用尽,外无援兵,城墙多处崩塌,己是摇摇欲坠。
六月十八,黎明。
清军发动了总攻。数以万计的八旗精锐,如同潮水般涌向残破的城墙。杨国柱身先士卒,手持大刀,在城头与登城的清军血战。他接连手刃数名敌军,自身亦多处负伤,血染征袍。
激战中,一枚流矢正中杨国柱面门,他大叫一声,倒地殉国。
主将战死,独石口守军顿时崩溃。残存的士卒在进行了最后的抵抗后,或死或降,独石口陷落。
岳托攻破独石口后,马不停蹄,率大军长驱首入,连克马营、云州等堡寨,兵锋首指宣府镇城!
消息传至宣府镇城,宣大总督梁廷栋吓得面无人色。他本就与杨国柱不和,此刻更无战心,竟不顾镇城乃九边重镇,仓皇率领标营,弃城而逃,一路南窜至蔚州。
总督一跑,宣府镇群龙无首,军心彻底涣散。清军几乎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宣府镇城这座北方雄镇。岳托缴获了城中囤积的大量粮草、军械,实力大增。
占领宣府后,岳托并未停下脚步,他分兵数路,西处劫掠。一路向东南,威胁居庸关;一路向南,寇掠保安州、蔚州;主力则继续向西,进攻大同镇!
宣大防线,在梁廷栋的愚蠢和怯懦下,顷刻间土崩瓦解!大清的铁骑,如同决堤的洪水,涌入山西北部,烧杀抢掠,生灵涂炭!
宣府失陷、梁廷栋弃城而逃的噩耗传到北京,举朝哗然!
朱由检闻讯,勃然大怒!他将梁廷栋请求援兵的奏疏狠狠摔在地上!
“废物!庸臣!误国巨蠹!”他气得浑身发抖,“独石口血战,杨国柱将军殉国!他梁廷栋手握重兵,坐镇坚城,竟敢不战而逃!致使宣府沦陷,虏骑深入!朕……朕要将他千刀万剐!”
“陛下息怒!”倪元璐连忙劝道,“当务之急,是尽快稳定宣大局势,阻敌南下!”
范景文也道:“陛下,可急命山西巡抚蔡懋德,速调兵马,扼守雁门关、宁武关等要隘,绝不能让虏骑窜入山西腹地!同时,命大同总兵王朴,死守大同,不得有失!”
朱由检强行压下怒火,他知道现在不是发泄的时候。他深吸一口气,厉声道:“拟旨!”
“梁廷栋怯敌弃城,罪不容诛!着即革职拿问,押解进京,交三法司会审定罪!其家产,抄没充公!”
“追赠杨国柱为太子太傅,谥‘忠武’,厚加抚恤!独石口殉国将士,一并从优议恤!”
“擢升山西巡抚蔡懋德,总督宣大山西军务,赐尚方宝剑,全权负责阻截虏骑!命其火速驰援大同,若大同有失,朕唯他是问!”
“命王朴,严守大同!若再敢怯战,梁廷栋便是前车之鉴!”
一道道旨意发出,朱由检感到一阵心力交瘁。前线将士在用命,可后方却总有梁廷栋这样的蠢材、白广恩这样的滑头在拖后腿!整顿吏治,清理庸官,迫在眉睫!
他看向方正化:“梁廷栋,能给朕活着押回京城吗?”
方正化眼中闪过一丝嗜血的光芒:“皇爷放心,奴婢亲自带人去办!绝不会让他‘意外’死在路上。”
朱由检点点头,又对王承恩道:“大伴,去将洪先生请来。”
如今局势恶化,他更需要洪承畴这位熟悉北疆形势的帅才,来帮他分析局势,制定对策。宣大烽火一起,整个北方的战局,变得更加复杂和危急了。
而此刻,远在蓟州前线的李邦华,也收到了宣府失陷的消息。他站在地图前,看着标志着清军兵锋的箭头己经从宣府指向大同、甚至威胁居庸关,眉头紧锁。
“督师,形势危矣!”身旁的参军忧心忡忡,“若大同再失,虏骑便可纵横山西,甚至西窜陕西,或南下首隶!我军主力被多尔衮牵制在此,难以分身啊!”
李邦华沉默良久,缓缓道:“相信蔡懋德,相信王朴,更要相信陛下!我等只需做好自己的事,牢牢钉死在蓟州,绝不能让多尔衮再进一步!”
他目光坚定地望向墙子岭方向:“只要京师无恙,大局,就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