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后的世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调与节奏。一个在冰雪初覆的北欧应对着严谨细致的工程挑战,一个在秋雨绵绵的巴黎沉浸于细腻复杂的艺术探索。
江瑾辰:赫尔辛基的精确度
赫尔辛基的冬天来得早,空气中己带着凛冽的寒意。江瑾辰下榻的酒店会议室,临时成了项目前线指挥部。与北欧人的合作,体验完全不同于此前的任何市场。
这里没有浮夸的吹嘘和迂回的策略,一切讲究精确、高效、合规。会议议程精确到分钟,讨论内容基于厚厚的技术文档和数据报表,任何承诺都必须有详细的执行路径和时间表作为支撑。
首次项目联席会议上,对方项目经理,一位一丝不苟的芬兰工程师,首接对“豌豆荚”提交的首期部署时间表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中某个测试环节的预留时间“过于乐观”,并出示了详实的历史数据作为依据。
“我们需要的是可执行的计划,而非理想的蓝图。”对方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徐浩东感到有些压力,看向江瑾辰。
江瑾辰并未动容,反而点头表示认可:“感谢您的指正。请提供您的数据依据,我们的技术团队会立即复核,并在24小时内给出修订后的时间表。一切以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准。”
他欣赏这种基于事实的严谨。这迫使他的团队也必须将工作做到极致精确。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团队陷入了对无数技术细节的反复打磨和确认中。过程枯燥,甚至有些磨人,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
夜晚,江瑾辰站在酒店房间窗前,望着窗外静谧的雪景,心中却无比清醒。这里的合作,就像这北欧的冰雪,寒冷而坚硬,却也剔透而真实。征服它,需要的是同样的冷静与精确。
刘亦菲:巴黎的沉浸与疏离
巴黎则是另一番景象。秋雨时断时续,给这座浪漫之都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滤镜。刘亦菲入住了一家安静的公寓式酒店,开始了开拍前的准备。
工作强度极大。每天除了数小时的法语台词训练(电影中她有一部分法语对白),便是与导演、编剧以及其他主演进行的深度剧本围读。讨论常常持续数小时,细致到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停顿的潜在含义。
导演是个追求极致的艺术家,要求她不仅要理解角色,更要理解角色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困境。她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观看特定时期的法国电影,甚至去蒙马特高地的老街区漫无目的地行走,捕捉那种漂泊与疏离感。
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却又在精神高度集中。她很少出门观光,大多数时间都待在酒店或者排练厅里,沉浸在那个即将扮演的、挣扎于文化夹缝中的女性世界里。
偶尔在雨停的傍晚,她会沿着塞纳河畔散步,看着街头艺人和相拥的情侣,一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孤独感会悄然袭来。但这感觉,恰恰与她所要饰演的角色心境有着某种奇妙的契合。
她将这种疏离感记录下来,转化为表演的养分。艺术家的生活,有时注定与繁华喧嚣保持一段距离,才能滋养出最深刻的情感。
各自的修行
视频通话时,两人背景迥异。一个背后是简洁冰冷的现代酒店房间,一个背后是透着古典气息的、堆满书籍剧本的公寓窗台。
“这边像是在解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学题。”江瑾辰揉着眉心。“我这里像是在完成一幅需要无限耐心的工笔画。”刘亦菲笑了笑,语气有些疲惫却满足。
他们分享着彼此截然不同的“修行”状态,没有抱怨,只有对对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对这份“修行”的尊重。
距离没有产生隔阂,反而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对方在自身领域内专注前行的身影。
冰雪需要冷静征服,秋雨亦可滋润创作。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深入新的土壤,汲取着成长的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