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带来的技术声誉风暴,如同久旱甘霖,迅速被“豌豆荚”捕捉并最大化利用。这束从科学圣殿透出的“微光”,被巧妙地折射、放大,照亮了更多曾被阴影笼罩的角落。
公关和市场团队全力以赴,将这次合作的成功案例精心包装,制作成详实的白皮书、技术解析视频和多语言案例研究,通过所有渠道精准投放。重点强调其“解决世界级难题”、“超越政治的商业技术价值”和“开放合作精神”。
“我们不再需要自证清白。”徐浩东在内部会议上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有这块金字招牌为我们背书!这是最好的广告!”
效果立竿见影。
之前那些因“寒蝉效应”而犹豫的北美和欧洲企业客户,尤其是那些自身对技术性能有极致要求、且相对远离政治敏感领域的(如高端制造业、精密科学研究机构、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态度开始出现明显松动。试探性的咨询邮件和会议请求明显增多。
那层“政治玻璃天花板”上的裂缝,正在被口碑和技术实力逐渐撑大。
“火炬计划”也迎来了新的高潮。越来越多的顶尖技术人才,被“豌豆荚”在项目中展现出的硬核技术魅力所吸引,主动投来简历。甚至有一位原本供职于硅谷巨头的华裔首席科学家,在看到相关报道后,毅然决定回国加入“豌豆荚”,主持一个更前沿的基础算法研究室。
“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收获!”江瑾辰看着那位科学家的简历,难掩激动。人才,永远是科技公司最核心的资产。
与此同时,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借到了这股东风。当“豌豆荚”的商务人员再向东南亚、拉美的合作伙伴展示技术实力时,“曾被采用并盛赞”成为了一个极具分量的筹码,极大地增强了对方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
战略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逆转。
AetherCapital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击打懵了。他们或许能操纵政治风向,却无法左右纯粹的技术评价和学术界的声音。面对“豌豆荚”借之势发起的这场凌厉的“声誉反攻”,他们一时竟难以找到有效的反击点,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加密通道里,江瑾辰与刘亦菲分享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进展。他发去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几个关键区域被重新点亮:「裂缝己现,光在涌入。」她回复一幅水墨画,画的是一只轻舟正乘着风势,越过险滩:「好风凭借力。」
一切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江瑾辰内心深处那根警惕的弦从未放松。他深知,Aether绝不会坐视“豌豆荚”就此突围。暂时的沉默,往往意味着在酝酿更凶狠的反扑。
他找到徐浩东,叮嘱道:“浩东,通知所有部门,尤其是市场和公关,宣传要把握好度,保持谦逊和感恩的姿态,重点突出合作共赢和技术本身,避免过度炒作引发反感,更不要主动去刺激对手。”
“明白!”徐浩东点头,“现在是借势,而不是造势,分寸感很重要。”
“另外,”江瑾辰目光深远,“的合作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我们要趁热打铁,主动去寻找更多类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灯塔项目’。不仅是科研机构,还可以是环保、医疗、能源等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技术贡献,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
他要将这次偶然的“微光”,变成持续的“灯塔”,照亮“豌豆荚”在全球化的迷雾中前行的道路。
借来的势,终有尽头。唯有自身化为灯塔,才能永恒照耀。
“豌豆荚”在这股借来的东风中,加速航行,但舵手江瑾辰的目光,己经投向了更远处,那片需要依靠自身光芒去照亮的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