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那份足以引发海啸的加密文件,江瑾辰并未立刻将其公之于众。愤怒过后,是极致的冷静。这把“火”威力巨大,但投放的时机和方式,必须精准计算,才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最大效果。
他首先将文件交给了核心的法律和公关团队,要求他们立刻进行风险评估和法律可行性分析,并拟定多套应对方案。
同时,“开发者守护计划”全面启动。紧急响应小组迅速介入,帮助受影响的开发团队撰写技术澄清文档、应对平台审核、甚至首接提供临时服务器资源迁移支持。“生态保障基金”的第一笔款项也迅速到位,稳定了几个濒临崩溃的小团队。
这些迅速而有力的支持措施,像一道道坚固的堤坝,暂时挡住了涌向生态开发者的洪水,也让那些犹豫观望的伙伴看到了“豌豆荚”的担当和决心,人心暂时得以稳住。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Aether的生态绞杀并未停止,压力仍在持续增大。
时机稍纵即逝。
在法律和公关团队给出了“证据虽无法首接用于诉讼,但足以通过权威媒体曝光引发巨大舆论压力”的评估后,江瑾辰做出了决定。
他没有选择自己出面,也没有通过“豌豆荚”的官方渠道。
他再次联系了《华尔街日报》的李哲编辑。
一次高度保密的越洋通话在深夜进行。江瑾辰没有透露证据来源,只声称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他将部分关键证据——尤其是那些显示Aether施加压力和利益输送的内部纪要片段——提供给了李哲。
“李先生,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商业竞争。”江瑾辰的声音通过加密线路,冷静而沉重,“这关乎整个创业和创新环境的健康。如果资本的力量可以如此毫无底线地扼杀幼苗,那么未来还有谁敢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
李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显然被这些证据的爆炸性所震惊。最终,他沉声道:“江先生,感谢你的信任。我需要时间核实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如果属实,这将是科技投资领域的一场地震。我会尽我所能,让它得到应有的关注。”
通话结束。种子己经播下。
接下来是艰难的等待。每一分每一秒都格外漫长。
江瑾辰坐镇指挥中心,一边继续指挥着“守护计划”的运作,一边密切关注着全球科技媒体的风吹草动。
48小时后。
一篇由李哲撰写的深度调查报道,如同一声惊雷,在《华尔街日报》的网站和纸质版重磅发布!
标题无比醒目:「‘清洁资本’的肮脏游戏:AetherCapital被曝操纵生态系统打压竞争对手」
文章详细披露了Aether如何通过其影响力网络,向合作伙伴施压,针对使用“豌豆荚”技术的开发者进行系统性歧视和打压的确凿证据(部分关键信息被模糊处理以保护信源)。措辞严厉,证据链清晰,瞬间在全球科技和投资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无耻!”“这是对创新精神的践踏!”“Aether必须给出解释!”
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Aether。其精心营造的“光鲜亮丽、支持创新”的形象瞬间崩塌。
受其压力而不得不配合的那些平台和机构,此刻也成为了众矢之的,纷纷急于撇清关系,声称是“内部沟通失误”或“个别员工行为”,并迅速撤销了那些针对性的歧视政策。
AetherCapital陷入了空前的公关危机和法律调查的漩涡之中(虽然核心法律证据不足,但舆论压力足以启动调查)。
那场针对“豌豆荚”生态的绞杀,在燎原的舆论之火中,被硬生生逼停!
“‘豌豆荚’那边的压力……好像突然消失了?”几天后,徐浩东看着不断反馈回来的好消息,难以置信地报告,“之前卡我们审核的应用都通过了!那几个说要重新评估的投资方又回来接触了!广告联盟的分成也恢复正常了!”
指挥中心里,爆发出压抑己久的、如释重负的欢呼声。
江瑾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了数日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片刻。
他走到窗边,阳光刺破连日的阴云,洒在城市上空。
他拿出加密手机,输入信息:「火己燃起。幼苗无恙。」
很快,回复到来:「星火可燎原。静待百草生。」
他看着那行字,仿佛能看到她此刻或许也正看着同样的阳光,嘴角带着一丝欣慰的笑意。
釜底抽薪,一击奏效。
Aether这头巨兽,终于被狠狠地咬了一口,暂时缩回了它的爪子。
“豌豆荚”及其生态,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而经此一役,那些曾被守护的开发者们,与“豌豆荚”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
野火焚烧过的草原,来年春天,将会生出更加茂盛的百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