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内测的口碑,如同水面的涟漪,以一种超乎江瑾辰预料的速度,悄然扩散开来。
最初只是在中关村的数码发烧友和高校技术宅的小圈子里流传,但“便捷找软件”这个核心痛点抓得太准,体验上的些许瑕疵完全被这种前所未有的方便所掩盖。一传十,十传百,内测邀请码甚至在一些论坛上成了小范围流通的“硬通货”。
用户增长曲线开始悄然加速,虽然绝对数量依旧不大,但势头己经起来。
更重要的是,开始有零星的个人开发者主动找上门来了!
第一个找来的是一位网名叫“孤星”的程序员,他独立开发了一款塞班系统的记事本增强软件,苦于没有分发渠道,只能挂在个人主页上,下载量寥寥。他在论坛上看到“豌豆荚”的讨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网站上的指引,上传了自己的软件。
第二天,他惊喜地发现,一天内的下载量就超过了他过去一个月的总和!他激动地通过网站留下的客服QQ(还是孙浩临时申请的)联系上了团队,发来了一大段感谢的话,还反馈了好几个优化建议。
“孤星”的成功案例,像一颗火种,迅速在独立开发者的小圈子里点燃了希望。越来越多像他一样怀揣梦想但缺乏资源的个人开发者,开始尝试着将他们的作品上传到“豌豆荚”。
徐浩东和技术团队压力倍增,要审核软件,要保证服务器稳定,要快速响应各种技术问题。但痛并快乐着,每一个新软件的加入,都意味着平台内容的丰富和吸引力的提升。
江瑾辰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立刻让孙浩着手整理这些早期开发者的故事,撰写成简单的宣传文案,配上软件截图和下载数据(经过对方同意后),开始在各大论坛有策略地投放。
“草根开发者的福音!”“你的软件,也能被千万人看见!”“豌豆荚,助力每一个移动梦想!”
这些充满煽动性的口号,配合真实的数据和案例,在2002年的互联网环境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有这么一个叫“豌豆荚”的平台,正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风,开始起了。
这天下午,一个意外的电话打到了办公室座机上。孙浩接起电话,听了没几句,脸色就变得严肃起来,用手捂住了话筒,压低声音对江瑾辰和徐浩东说:“是联想投资部的人!”
联想!
这个名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让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连埋头敲代码的小陈都停下了动作,震惊地抬起头。
江瑾辰和徐浩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徐浩东深吸一口气,接过电话,语气尽可能保持平稳:“您好,我是徐浩东,‘豌豆荚’的技术负责人。”
电话那头的人语气专业而客气,表示联想投资部关注到了“豌豆荚”在内测期间的表现,认为其理念和方向很有潜力,希望能安排一次非正式的会面,了解更多情况。
通话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巨大。放下电话,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
“联想!是联想啊!”孙浩激动地差点跳起来。“有戏!真的有戏了!”小陈也兴奋地搓着手。
只有江瑾辰和徐浩东还保持着相对的冷静,但眼神里的光芒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激荡。
“别高兴得太早。”徐浩东泼了盆冷水,“只是非正式会面,离投资还远着呢。人家可能就是好奇,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