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社区医院添了新设备——线上问诊终端。陈雨作为科室里年轻医生,被安排负责培训老年患者使用。她拿着平板,耐心地给排队的老人演示:“点这个绿色按钮是视频问诊,红色的能看检查报告……”
轮到周明宇母亲时,老太太对着屏幕首摆手:“我这老花眼,哪看得清这些。”周明宇站在旁边,扶着母亲的胳膊,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着,学得很认真:“妈,我学会了教你,以后复查不用跑医院,在家就能问陈医生。”
陈雨抬眼时,撞见他看过来的目光,带着点“求表扬”的期待,像学生学会了新知识点。她忍不住笑了:“学得挺快,比阿姨还强。”
老太太在旁边拍了下儿子的胳膊:“他啊,就对小陈的话上心。”
培训结束后,周明宇没走,拿着平板凑到陈雨的诊桌前:“这个线上缴费怎么操作?我妈总忘带医保卡。”他的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点到“添加家庭成员”时,抬头看她,“能加你的号吗?以后你值夜班,我怕你忙不过来,能在线上给你发消息吗?”
陈雨的脸颊有点发烫,接过平板帮他操作,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两人像触电般缩回手。“加吧,”她的声音有点轻,“不过工作时间可能没时间看。”
他立刻点头,眼里的光像被点亮的屏幕:“我只发重要的,比如……我妈今天吃了多少饭。”
陈雨被逗笑了,看着他小心翼翼保存好账号,突然觉得这小小的平板,像根隐形的线,把两个原本有距离的人,悄悄连得更近了。
晚上值夜班,陈雨刚处理完一个急症,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明宇发来的微信:【我妈说今天的降压药吃完了,线上能开吗?】后面跟着个笨拙的笑脸表情。
她点开医院的线上药房系统,输入药品信息,备注“送药地址填周明宇家”。提交订单时,犹豫了一下,加了句:【让阿姨别熬夜追剧,血压会高。】
没过几秒,对方回了个“收到”,后面跟着张照片——老太太正靠在沙发上打盹,盖着陈雨上次送的羊绒毯,周明宇的手悄悄举着手机拍,角度有点歪,却透着股温馨。
陈雨看着照片笑了,指尖在屏幕上敲:【你也早点睡,别总刷短视频。】
他回得很快:【等你下夜班,给你点了热奶茶,备注少糖去冰,记得取。】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玻璃上,陈雨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对话,心里像被奶茶的温度熨贴着。现在的年轻人总说“线上聊天没温度”,可她觉得,他发消息时斟酌的语气、记得她口味的细节,比面对面的客套更实在。
周明宇的工地用上了新的考勤系统,指纹打卡,工资首接打在电子钱包里。他拿着手机给陈雨看工资条时,有点不好意思:“比之前多了几百绩效,扣了社保公积金,剩下的够给我妈买药,还能攒点。”
陈雨正对着电脑写病历,闻言侧过头:“挺好的,电子钱包方便,不用带现金。”
“我给你转点钱。”他突然点开转账界面,“上次借你的医药费,先还一部分。”
陈雨按住他的手机:“说了不急。”她顿了顿,打开自己的手机,调出一个共享账单小程序,“你要是实在过意不去,把阿姨的药费、复查费记在这里,咱们一起算,省得你总惦记。”
周明宇看着小程序里“共同支出”的分类,眼睛亮了:“这意思是……”
“就是让你别总把‘还债’挂在嘴边。”陈雨点了下他的头像,“以后买菜、看病,花了多少记在这里,算我们一起为阿姨攒的健康基金。”
他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着自己的头像,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像得到了准入证。“那我今晚买菜,记这里面?”
“记吧。”陈雨笑着低头写病历,耳根却有点热。现在的年轻人流行AA制,可她觉得,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共享,比冷冰冰的分摊更像过日子。
晚上陈雨收到周明宇的消息,是张超市购物小票的照片,被他清晰地分类记在账单里:“排骨38元(陈雨爱吃),冬瓜8元(妈要做汤),创可贴5元(我膝盖蹭破了点皮,没事)。”
她看着那条“创可贴”的备注,心里咯噔一下,回拨了视频电话。屏幕里,周明宇正坐在厨房择菜,膝盖上贴着块卡通创可贴,是她上次给他买的,印着小熊图案。
“怎么弄的?”她的声音不自觉地绷紧。
“搬东西蹭到了,小伤。”他把膝盖凑到镜头前,像展示战利品,“你看,都快好了。”
陈雨看着他眼里的“逞强”,和八年前那个摔了跤硬说没事的少年重合,语气软了些:“明天记得用碘伏消消毒,线上药房能买,我给你下单?”
“不用,我自己买就行。”他赶紧摆手,“你别总操心我。”
挂了电话,陈雨还是点开了线上药房,给购物车添了碘伏和无菌纱布,收货地址填了他家。备注栏里,她想了想,敲了行字:“别总当自己是铁打的,我是医生,听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