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评论区一片哀嚎:
——“他们不再是追随者,而是定义者。”
——“这是一场文明级的颠覆。”
——“也许几十年后,历史书会写下:2020年代,人类太空格局由东方改写。”
普通民众的恐慌也在蔓延。
电视新闻里,主播声音发抖:“据悉,大夏的逐星计划再次传来突破,他们或将在未来五年内完成重型火箭的全回收……”
街头的咖啡馆里,股民们看着暴跌的账户,抱头痛哭:“我投了一辈子的积蓄,全在航天股,现在完了!”
年轻人们满脸迷茫:“我们从小被教育我们是世界最先进的,现在……居然落后了?”
这种恐惧与不安,像病毒一样,迅速传遍整个西方。
而在大西洋彼岸的夜空下,国外航天专家们只能呆呆盯着那条平稳的曲线,心底不断回荡着同一个声音:
他们不是追赶,而是在开创新的时代。
这一刻,整个西方航天界,彻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崩溃与自我怀疑。
小黄鸭科技航天研发中心,夜己深,却依然灯火通明。
“动态自适应再入算法”实验成功的消息,让科研团队兴奋得几乎彻夜未眠。那条平稳的姿态曲线,仿佛给了所有人信心:火箭巨龙,己经学会如何在天空中“游泳”。
但很快,他们迎来了下一个比任何难题都更残酷的挑战。
热防护材料。
在高温模拟舱里,一块试验材料正在承受喷射火焰的炙烤。温度不断攀升,1000℃、2000℃、3000℃……
“温度逼近临界点!”
“表面己经开始碳化!”
只听“啪”的一声脆响,那块材料瞬间开裂,碎片西散飞溅。
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同时跳红:材料彻底失效。
科研人员们的心,也随着那块碎裂的材料沉到了谷底。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航天组负责人重重吐出一口气,声音低沉:“几百吨级的重型火箭,再入时的速度接近每秒八公里,大气压缩形成的等离子体层温度高达数千度。我们的合金、陶瓷、碳纤维……全都撑不住。”
材料组专家捏紧拳头,语气苦涩:“现有的涂层技术,在数十吨火箭上或许还能勉强撑住。但几百吨规模的巨兽再入时,热流密度会成倍增加。没有材料能扛住这种地狱式灼烧。”
年轻工程师眼神发红:“这才是真正的死亡关卡。我们可以让火箭学会‘游泳’,可它仍然会在高温里化为灰烬。”
会议室的气氛沉重到极点。
有人低声问:“伍总,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下去了?至少在材料这一环上,我们完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另一名专家更是无力地苦笑:“美俄当年也卡在这里。几十年过去,他们的方案依旧依赖传统陶瓷隔热砖与一次性烧蚀材料。我们要让火箭可回收,这……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