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会议室内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
“让火箭自己学会调整?”
“这是在给火箭装上‘大脑’!”
“如果真能做到……那将是航天史的又一次革命!”
然而,很快有人冷静下来,苦笑道:“可伍总,这个方案比之前的还要难啊。动态自适应控制意味着我们要把整个大气流场建模,还要设计出能实时学习的算法。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伍思辰却只是笑了。
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
“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在我们眼里,这是下一步。记住,逐星计划,从来不是在走别人的老路,而是在开辟全新的道路。”
他转身,目光坚定:“所以,现在我给你们的命令是——立刻组建‘回收与再入小组’,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上面。哪怕试一千次、一万次,我们也要找到那片‘龙鳞’。”
那一刻,沉重的压抑终于被重新点燃。
科研人员们目光炯炯,拳头紧握,纷纷高声回应:
“是!!!”
“哪怕一万次失败,也要找到解决办法!”
“逐星计划,绝不止步!”
厂房的灯火在深夜中燃烧,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而这场火箭回收与再入控制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
小黄鸭科技航天试验中心。
深夜,巨大的模拟风洞实验舱轰鸣作响。灯光下,一枚缩比火箭模型被固定在测试支架上,外壳布满了传感器和线路。科研人员忙碌穿梭,手中端着笔记本和仪器,神情紧张。
大屏幕上,几个醒目的字格外刺眼:
【动态自适应再入算法——首次实验】
这是逐星计划至今最凶险的一次挑战。发动机、燃烧脉动、震动问题都己突破,可如果无法回收,几百吨的庞然巨物依然会在再入时化为碎片。
“各组准备情况汇报。”
伍思辰站在指挥台前,目光冷静如刀。
姿态控制组:“传感器网络己布置完毕,实时采样频率1毫秒级。”
算法组:“动态自适应模型己加载,可以随时启动。”
气动组:“模拟风场设置完毕,将全程模拟极端再入环境。”
一名年轻工程师声音颤抖:“伍总……这次如果失败,模型可能彻底损毁。”
伍思辰没有犹豫,语气沉稳而有力:“失败一千次都不可怕。可如果我们不敢开始,才是真正的失败。”
“启动试验!”
随着伍思辰一声令下,风洞轰然运转。狂暴的气流骤然涌入,火箭模型瞬间进入模拟大气层再入状态。
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急剧抖动:
角速度飙升、受力偏移、温度上升!
“进入高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