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新闻联播》报道了星启计划第二阶段。随着画面切换到那张铺满星辰的“卫星星网”图,千家万户的客厅里同时响起掌声和欢呼。
在南方的小镇上,农民工兄弟们聚在工地大屏幕下,目光炯炯:“咱打工的钱,以后都是为了星辰计划!这值得!”
在北方的村庄里,老人们看着电视上那颗巨大的火箭模型,感叹:“咱们这一代人没见过天有多高,可孩子们要飞上天去看看了。”
这一夜,整个大夏没有一丝睡意。
街头的烟花自发燃放,网络的热搜接连爆炸,无数人心中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强烈的信念:
我们的科技,不再只是追赶,而是要引领人类迈向星辰大海。
小黄鸭科技总部的研发大楼,夜己深,却依旧灯火通明。
星启二阶段发布会刚刚结束,外界的狂欢与轰动还在持续,可会议室里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而亢奋的气息。伍思辰带着核心团队,己经开始着手讨论接下来的技术细节。
巨大的屏幕上,分列出两张蓝图:
一边是“可回收重型火箭”,另一边是“星启星网卫星集群”。
伍思辰站在屏幕前,目光锐利:“同志们,发布会只是宣言。真正的战斗,从现在开始。火箭,星网——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程。我们要用行动,证明大夏不仅能造CPU,还能掌控太空。”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立刻炸开了锅。
航天组负责人率先开口,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情:“伍总,重型火箭的载荷目标是几百吨,这意味着我们要突破比现有全球火箭高出一个量级的推力!发动机必须采用全新的燃料体系和模块化设计,否则连升空都做不到。”
另一位工程师立刻接话:“不仅是推力!可回收系统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让这么庞大的身躯二次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再入减速、精准回收……这是航天史上最复杂的控制难题!”
“还有材料问题!”材料组的专家皱着眉,“几百吨级的火箭,传统合金强度和耐热己经不足。我们需要开发新一代超高强度合金,甚至要探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应用。”
短短几分钟,就抛出了十几个致命难点。
卫星与网络组同样不甘示弱。
“数万颗卫星构成星网,首先就是制造与发射效率的问题。我们必须开发高度标准化、低成本的卫星单元,否则发射成本根本承担不起。”
“对,组网算法也是个大难题!数万颗卫星在轨运行,需要实时通信、自动避障、智能分配带宽。这比任何一个地面互联网都复杂十倍!”
“别忘了,卫星寿命和能量补给。我们要么在设计上突破长寿命电池,要么开发轨道补能技术,否则大规模星网会变成一片‘太空垃圾’。”
一时间,会议室内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无数颗子弹同时倾泻在桌面上。
面对一连串问题,有些年轻成员开始露出担忧。
“这些难度太大了吧……火箭和星网加起来,是整个地球几十年没完成的工程。我们真的能做成吗?”
短暂的沉默弥漫开来。
就在此时,伍思辰缓缓转过身,眼神坚定而锐利:“难?当然难。但你们想想,当初EDA、光刻机、CPU——哪一个不是被全世界嘲笑不可能?可结果呢?我们一个个突破了!”
他声音逐渐高昂,宛如战鼓:“只要我们敢想,就一定能做到!大夏科研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而且——”他一指屏幕上那片星辰大海,“这不仅是技术,这是未来!火箭,是我们飞向宇宙的翅膀;星网,是我们掌控信息时代的钥匙。没有它们,我们永远只是地球上的追随者。有了它们,我们才是时代的引领者!”
这一番话,犹如点燃了全场的火焰。
航天组负责人猛地站起,眼睛通红:“伍总!给我十年,不,五年!我要让重型火箭在大夏的土地上腾空!”
卫星组工程师紧握拳头:“我来负责星网的组网算法!哪怕每天只睡西小时,也要把它跑通!”
材料组专家咬牙切齿:“我们会攻克新型合金!哪怕重造整个冶炼体系,也要让火箭壳坚不可摧!”
年轻工程师们更是热血沸腾,有人拍桌大喊:“干!大不了把命拼进去!这就是我们的太空时代!”
会议室里掌声、呼喊声此起彼伏,仿佛战鼓擂响。
伍思辰目光炯炯,伸手按在桌面上,沉声道:“很好!既然大家准备好了,那就从今天起——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设计、实验到量产,每一步都要留下我们的足迹!”
他重重一顿,掷地有声:
“让全世界看看,大夏的科研人,能点亮的不只是CPU和GPU,还能点亮整个星辰大海!”
会议室沸腾,全体科研人员齐声高喊:“干!!!”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工程师,而是一支即将启航的“逐星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