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该类食品进入儿童群体,可能影响成长激素正常表达。”
一篇署名《生物与全球风险》的论文更是在欧洲某期刊上惊悚发文:
“过度依赖‘电化学合成食物’,或将使整个国家陷入营养单一化的陷阱,并造成不可逆的健康代际衰退。”
短短三天内,社交平台充斥着诸如:
“我再也不敢吃那什么合成淀粉了。”
“到底有没有检测报告?有没有审查?”
“这是不是和转基因食品一样,最开始说没事,后来才发现问题一堆?”
与此同时,一些标榜“全球科学立场中立”的账号,开始不断下场“科普”:
“西方其实早就掌握了这类合成技术,只是因为不够安全,没有推广。”
“合成食物从未被禁止,但出于对公众健康的负责,欧美国家选择了放弃。”
——仿佛他们早己“领先一步”,只是“太善良不敢用”。
这种论调,很快被西大粮商抓住,转化为舆论反攻的核心战术:
“我们能做,但我们选择不做。”
在《经济人》《全球食安白皮书》《自然饮食杂志》等媒体的专访中,拉文达、维克森等高层轮番亮相,一本正经地放话:
“我们早在2015年就完成了全流程模拟。”
“甚至在三年前,就实现了蛋白质合成转化体系的初级商用验证。”
“但我们选择谨慎,是对全球消费者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健康的坚守。”
而那句最为恶毒、却看似“理性克制”的话,反复出现在不同采访中:
“我们不清楚龙国的技术路径是否与我们类似……但若其尚未经过多轮生物安全评估,贸然进入市场,或许,代价不只是成本。”
短短一周,西大粮商塑造了这样一个“完美叙事”:
他们早就能做,所以领先;
他们没做,是因为负责,所以高尚;
龙国做了,是为了争市场,所以危险;
谁吃谁就倒霉,是自己选的,所以别怪我们。
一时间,全球再次陷入“谁才是未来粮权制定者”的迷局之中。
网友开始焦虑转发:
“合成淀粉真的安全吗?”
“为什么龙国不主动发布全球评审报告?”
“如果西方早就有技术,那我们是不是太激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