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就是你们的高个子。”
一句话,轻描淡写,却如定海神针,落在众人耳中。
刘文彬与唐越对视一眼,神情一肃。
他们心中都清楚,002航母从传统滑跃的6万吨001型,跃迁至12万吨级全电推进+电磁弹射的核动力航母,每一步,都是技术极限的挑战。
鹰酱为此走了几十年路,也仍在电磁弹射这道关口徘徊。
而如今,在大夏,这条路几乎是被眼前这个男人硬生生一个人啃下来的。
伍思辰目光扫过实验舱内一圈,声音平稳而有力:
“行了,详细说说你们目前卡在哪儿。”
刘文彬立刻收敛情绪,取出一份调试报告,将手上的问题一项项列出:
“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舰载电力系统在高频次充放期间会出现小范围电压波动,影响线圈推力稳定;第二是磁场干扰对甲板下方部分电子舱位有信号串扰风险;第三……”
实验区的空气,随着问题的展开,再次凝重。
但此刻,众人的目光里,己多了一份信任与安定。
因为他们知道,伍总工来了,问题就不是问题。
在听完刘文彬的汇报后,伍思辰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径首走向调度控制台,翻开调试日志,一页页迅速扫过核心数据。
“电压波动频率在2。7Hz到3。1Hz之间?……这不是系统问题,是电容群响应滞后。”
他指向图表中一段电压折线图,“这段时间的功率曲线像不像你见过的三阶残振效应?”
刘文彬一愣,随即眼睛一亮:“是……对,像!你是说——电流调度逻辑出问题了?”
“准确说,是舰载供电系统的动态负载识别延迟了半拍。解决方法是,在电容冗余结构上引入自适应吸收单元,做‘电压边界抑制’。”
随后,伍思辰又调出磁场干扰模拟结果,分析各路径的信号耦合系数。
“甲板以下的电子舱位防护等级不够,用电磁泡沫屏蔽内衬+低频扰动干扰源,能抹去85%以上的误扰。”
他一边讲解,一边写下临时调整方案。
第三项,关于稳定推力输出的动态反馈问题,他干脆在控制台前写下一整套新逻辑:
‘多点传感—预测调度—能量预置’三段式自校正模型。
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被逐一击破,原本沉闷压抑的实验舱里,气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曾经眉头紧锁、一言不发的工程师们,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系统的迭代优化中。每一次代码刷新、每一次曲线修正,都是一场对极限的重新定义。
经过连续数轮测试、调校与校验,这套专为航母环境定制的电磁弹射方案,终于定型。
它被正式命名为:
“舰载电磁弹射多层感知补偿框架”。
这不仅是一套控制逻辑,更是一种跨代的思维方式。
在主控室里,刘文彬盯着屏幕上逐步亮起的绿色状态条,那些曾经反复跳转的红色警告,如今己一一熄灭。
他轻声自语,眼神中带着一丝敬畏,又仿佛是在对整个系统宣告:
“以前,是系统去适应舰体……现在,是整艘舰体,主动为弹射系统让路了。”
技术不再只是附属,而是变成了航母的核心节拍器。
而那节拍,正由他们亲手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