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己确认风速与偏流角——”
每一条指令,都像是战前的咒语。
伍思辰在甲板边静静看着,看着这些年轻的飞行员在钢铁巨舰上奔跑、腾跃、滑跃而起——他的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次舰载机编制的完成,更是整个大夏海军跨入真正远洋时代的象征。
就连001号航母上的老军官都看傻了,感叹一句:
“我们不是没航母,我们是等航母配上真正的钢牙。”
关于航母指挥官的任派,经过多次抉择后,选择了有丰富经验的海军某艘驱逐舰的舰长柳云轩。
柳云轩接到任命通知的那一刻,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般,脑袋“嗡”地一下,半晌没回过神来。
“第一艘……航母?”他低声呢喃着,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等到确认无误后,这位在海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舰长,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失了态。他脸涨得通红,连耳根都烧得滚烫,竟有些不知所措。
“我……我一个驱逐舰出身的,真能指挥航母?”
尽管内心万分激动,柳云轩却不是那种轻易飘起来的人。他深知——航母不是驱逐舰,不是靠胆子大、经验足就能应付得来的。那是一个移动的海上空军基地,协调的不是几门舰炮,而是几十架舰载机,数千名人员的庞大作战系统。
于是,从被任命的第二天起,柳云轩就把自己封闭在宿舍和会议室之间。
他像个重考生一样,每天拎着一摞厚厚的《航母战术协同手册》《舰载机调度规则》《舰桥作战系统指引》奔走穿梭。
没人见过他这么刻苦。
有一次,凌晨三点,警卫员在航母模拟训练楼外的长椅上发现了柳云轩。他穿着皱巴巴的海军制服,头靠在书包上,睡着了,书页还打开在《航母作战群协同模型》的某一章,手里握着未喝完的冷咖啡。
“舰长这是……通宵看书看困了?”
“别叫醒他。”旁边的作战副官轻声说道,“他连舰桥风速影响滑跃计算的公式都背出来了,我们这老舰长,是真的把这当作人生最后一场仗在拼。”
平时一板一眼的柳云轩,在私下也不再避讳向年轻的舰载机操作官、指挥室技师请教问题。
“你说这电磁弹射的缓冲周期怎么算?”
“J35的回收路径,我记得需要同时考虑起落架余震和甲板风向吧?”
“那个‘舰岛数据指挥中枢’,我理解成一个航母大脑合适不?”
年轻人一开始还不太适应,但很快就被柳舰长的认真与谦逊感染,纷纷主动向他分享经验。有时候一群人围着战术沙盘聊到凌晨三西点,柳云轩还舍不得离开,拿着笔做笔记。
到了后期,甚至有人悄悄打趣他:
“老柳啊,你是想当舰长,还是想考博士?”
柳云轩哈哈一笑:
“航母上天文地理全得懂,哥们现在是又当舰长,又当老师,还得当学霸。”
他知道,能成为大夏第一艘航母的舰长,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个位置,不能靠过去的功劳簿吃饭,而要靠今后的每一分决断去守住。
所以他不敢松懈,不敢懒惰,更不敢辜负那一纸任命书上的红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