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思辰没有插话,只是静静站在角落,盯着那份被划了又划、涂得满是红笔的老航母图纸。良久,他走上前。
“用模块化思维重构吧。”他开口。
众人一愣,随即目光齐聚。
“全舰三层区分——生活区、作战区、关键设备区,分别部署自动灭火与封舱逻辑。”
他快速画出一张三维舱段切面图,将各类火灾感应点、烟雾抑制喷淋、舱门联动与气流引导系统,逐一标注清晰。
“只要出现高温或浓烟,全区域立刻触发封闭与降温系统。每一个核心舱段,必须在15秒内完成自主隔离。”
然后他一转话题:“智能损管系统,也该上了。”
“我们可以在舱段与关键设备旁安装纳米级震动与热感传感器,精准定位破损来源,自动唤醒就近的损管装置。”
“你们看,这是我建的舰内损管响应流程图。”他摊开系统界面,一套响应模型呼啸展开——红、橙、绿三色对应着航母的破损等级,智能化巡检和动态路径修正,几乎可以实时更新每一秒的状态图。
项目组瞠目结舌。
但他没有停下:“还有舰员的生存保障。”
“主生活区重新布设水电气三集系统,保证各舱段战时十小时自持能力。”
“每个生活舱段周边必须预设应急供氧、简易净水与高热能干粮分发点。”
“至于医疗,我建议多点布置战伤应急点,重点在飞行甲板区、动力段和舰岛内侧。这是最容易出事的区域。”
他补充了一句,“不是所有伤员都能撑着跑三层甲板找医务室。”
众人彻底服气了。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空口说战略的专家,而是真懂生死细节的系统级工程师。
“谢谢你,伍总。”带队组长感慨。
“别谢我。”伍思辰目光深沉,“你们守的是这些战士的命,我只是帮你们,把这张网,织得再密一点。”
随着伍思辰从架构层面一一指点完001达利安造船厂的九个关键项目组,这艘沉寂多年的“老怪物”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原本时常抱怨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协调繁琐的项目组成员们,如今却像被点燃了一样,士气高涨,几乎每天都有人加班到深夜。
整个航母的维修改进工程,也因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清晨七点,造船厂内还笼罩在薄雾中,动力组和电缆组己经开始各自的例行巡检。
八点整,伍思辰准时出现在中央调度楼的小会议室。他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汇报,总是提前一步知道哪个组昨天碰到了什么难题、谁的方案跑图报错了、哪条接口联调卡在数据匹配上。
到了上午十点,船体组的人一边拎着新合成的高强度钢板样本,一边在实验舱外叫嚷:“快去请伍总看看,这批合金结构是不是可以替代我们原定的外壳拼缝!”
中午,飞行甲板保障组围在餐厅门口,不是为了吃饭,而是手持阻拦索弹性测试报告,请教伍思辰关于碳纤维疲劳极限的问题。
到了下午西点,指控系统重构组挤满了人,连中年专家都在认真听伍思辰讲解“舰载AI辅助导航反馈回路”的原理。
而到了夜晚八九点,其他人陆续下班,造船厂灯光渐暗的时候,伍思辰却坐在他的临时办公舱内,打开终端。
他不是在看文件,而是在用灵感值一条条继续完善他白天抛出的方案:
——推进系统冗余安全逻辑图;
——动力系统热交换路径优化方案;
——航母甲板承重数据仿真修正稿;
——多波段雷达天线干扰补偿建模参数……
有时候他写着写着,会突然站起来,从工具柜中抽出样本模型,亲自焊接或改装一个结构细节,只为验证他脑海中的某个灵感是否合理。
如果说白天的他,是一位航母升级“指挥官”,那深夜的他,就是一名孤独的“铸舰师”。
一纸纸蓝图,一页页代码,一张张建模图纸,仿佛都变成了他手中的乐谱,而他,是那个在用灵感和时间为这艘老航母奏响“再生之歌”的作曲者。
达利安造船厂的人私下都说:
“以前我们修航母,像是在黑暗中点灯。”
“现在伍总来了,我们修航母,像是在阳光下拼图——一块块拼上去,世界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