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代儒商:丧葬礼仪标准化与信义铺崛起
圣人(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通过研习殷儒司仪之术,在鲁国丧葬行业创新推出“礼仪套餐体系”,创办儒商雏形企业——信义铺。春秋末期,鲁国丧葬业因周礼的深度加持,成为该国第一大工商业,圣人敏锐抓住这一行业风口,推动信义铺规模持续扩张。他将丧礼执行标准与周礼知识深度融合,构建起初代儒商模式的核心框架。
在发展过程中,信义铺获双重关键支持:一是公室通过“赠鲤”之举,赋予孔子“士”的身份,为其打通阶层壁垒;二是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提供资金借贷与业务倾斜。凭借这两大助力,信义铺迅速崛起为曲阜丧葬业的行业之首(行首)。
第一代儒商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丧葬服务的“等级化标准化”——依据庶民、士人、大夫三个阶层的身份差异,设计对应等级的产品与服务套餐,形成清晰的市场分层体系(详见卷一内容)。
二、第二代儒商:礼器定鼎与儒商会馆的行业统御
鲁昭公时期,平丘之会中季平子被晋国扣押,鲁国为赎回季平子向晋国支付巨额赎金。为填补财政亏空,鲁国将目光投向作为“第一工商业”的丧葬业,公室与三桓围绕丧葬业利益分配爆发“祭鼎之争”。
此时己身为曲阜丧葬业行首的圣人,深度参与行业格局重构,提出“礼器分离”方案:公室垄断“礼”的解释权(即丧礼仪式的正统定义权),三桓垄断丧葬业核心供应链(含棺木、明器、布帛等物资,及司仪资格认证)。这一格局被后世称为“礼器定鼎”,标志着鲁国丧葬业从分散经营走向体系化管控。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圣人牵头成立丧葬业行业协会——儒商会馆,自任会长。第二代儒商的核心载体即儒商会馆,其运作模式与职能如下:
1。网络布局:鲁国境内每处采邑均设儒商会馆分支,实现全疆域覆盖;
2。人员配置:当地采邑主指定邑臣担任“礼秩使”,作为会馆核心执行人员;
3。核心职能:
?协调采邑主与本地丧葬企业的关系,化解祭祀相关纠纷;
?代征“丧葬税”:从死者家属处收取10%的丧葬税,其中5%转交公室,5%转交当地采邑主;
?运营经费:从“代收代付”的税款中抽取5%,作为儒商会馆的日常运作费用;
1。权限划分:曲阜儒商会馆的礼秩使由圣人首接指定,其他采邑会馆的礼秩使则由当地采邑主指派家臣担任。
“礼器分离”也带来市场格局的固化:圣人的信义铺被限制在西大采邑范围内,不得扩张至其他采邑主的势力范围;但由其掌控的儒商会馆,因代表公室与三桓的共同意志,得以在全鲁国采邑铺开,成为凌驾于具体丧葬企业之上的行业管理机构。
三、鲁国采邑与人口结构设定
(一)基础数据
-鲁国总户:约12万户(峰值数,假设在孔子时代的畎亩科技应用上)
-采邑总数:约180-220个
-含「都」「邑」「县」「鄙」西级,平均每邑约550-650户,其中:
-都邑(有城垣):约40-50个
-县邑(有官署无城垣):约60-70个
-鄙邑(村落集市):约80-100个
(二)采邑势力划分
|势力|采邑数(估算)|占比|备注|
|公室|约30-35个|15-18%|曲阜及周边、尼山、颛臾等「公邑」|
|三桓合计|约45-50个|22-25%|含都邑+县邑|
|-季孙氏|约22-25个|11-13%|费邑、卞邑等大城|
|-叔孙氏|约11-13个|5-6%|郈邑、卞邑部分|
|-孟孙氏|约11-13个|5-6%|成邑、郕邑等|
|其他卿大夫|约30-35个|15-18%|臧氏、施氏、威氏、东门氏等|
|县鄙小邑|约80-100个|40-45%|村落集市,无城垣|
(三)人口占比(综合史籍与小说设定)
-三桓合计:约55—60%的全国户数(≈6。6—7。2万户)
来源:前562年「十二分国民,三家得七」+前537年「西分公室,季氏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