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现在,过年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清。
生活条件好了,年夜饭可以预订,不用像以前那样忙活,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贴春联也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了,有些人家只是简单地贴上一副印刷精美的春联,却没有了手写春联时那种浓浓的墨香和家的温度。
孩子们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盼望着过年,对他们来说,电子产品似乎更有吸引力。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却各自玩着手机,少了那份其乐融融的交流。
到了除夕夜,窗外不再是鞭炮声此起彼伏,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静。
没有了烟花的点缀,夜空显得格外黯淡,新年的气氛也就没有了。
曾经的年味,是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忙碌,是邻里之间互道祝福的温暖,是孩子们纯真无邪的欢笑,是鞭炮烟花交织的热闹。
而如今,这些美好的回忆只能在脑海中回味,现实中的过年,却仿佛变成了一种形式,让人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落和惆怅。
腊月二十三,祭灶,爷爷周年祭。
窗外的雪不紧不慢地飘落,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静谧的白纱。
屋里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我知道,赵秋芳己经开始为祭灶和爷爷周年祭忙碌了。
我缓缓起身,穿好衣服,走进堂屋,桌上己摆满了贡品。
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圆润,散发着的果香,寓意着平平安安;
一盘精心制作的糖瓜,色泽透亮,仿佛在诉说着儿时对甜蜜的向往;
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每一个都包得精致匀称,承载着团圆的期盼。
赵秋芳正专注地摆放着这些贡品,她的眼神中透着庄重与虔诚。
“娘,我来帮忙。”我轻声说道,走上前去。
赵秋芳抬头看了我一眼,眼中满是温柔与慈爱:“俺儿,你起来啦。快,把这炷香点上。”
她递过来三根细长的香,我接过,在烛火上引燃。
香头迅速燃起一点暗红,袅袅青烟随之升腾而起,带着我们对先人的思念,缓缓飘向空中。
赵秋芳双手合十,对着供奉的灶王爷画像和爷爷的牌位,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缓缓跪地。我也跟着她,庄重地跪在地上。
“灶王爷,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又到了祭灶的日子。”赵秋芳的声音有些沙哑,“求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她的语气中满是祈愿。
接着,她看向爷爷的牌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九叔,今天是您的周年祭,您在那边还好吗?我们都很想您。”她的声音哽咽了,“这一年,多亏了您在天上保佑,我们的生活挺好,孩子也结识了一群好兄弟,日子慢慢好起来了。您孙子现在越来越出息了,能挣钱了。”
报喜不报忧,一首是华夏人的习惯。
我随赵秋芳的话说道:“爷爷,您放心,我会好好照顾娘,努力生活。
虽然现在不能回林家堡,但我一定会让您看到,总有天我会风风光光的回去,不辜负您的期望。”
磕完头起身,我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爷爷深深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期望。
赵秋芳在收拾着贡品,“娘,晚上再给爷爷烧纸,等下我出去一下。”我说。